久旱府中取虎头骨投邢山潭水得雨戏作

邢山潭中黑色龙,经年懒卧泥沙中。

嵩阳山中白额虎,何年一箭肉为土。

龙虽生,虎虽死,天然猛气略相似,生不益人死何负。

虎头枯骨金石坚,投骨潭中潭水旋。

龙知虎猛心已愧,虎知龙懒自增气。

山前一战风雨交,父老晓起看麦苗。

君不见岐山死诸葛,真能奔走生仲达。

形式: 古风

翻译

邢山潭中的黑龙,常年懒散地躺在泥沙之中。
嵩阳山中的白额虎,何时被一箭射杀,尸骨化为尘土。
龙虽活着,虎虽死去,它们天生的凶猛气息仍有几分相似,活着不能助人,死后又何曾有过亏欠。
虎头的枯骨坚硬如金石,被投入潭中,潭水立刻旋转起来。
龙知道虎的勇猛,心中感到惭愧;虎明白龙的懒散,反而更加增添了自身的气势。
山前的一场战斗风雨交加,村民们清晨起来查看麦田。
您可曾听说岐山下诸葛亮的遗骨,他虽已逝去,却仍能驱使生者仲达奔走。

注释

邢山:地名,可能指古代某座山。
潭中:潭水中的意思。
经年:多年,长时间。
白额虎:额头有白色斑纹的老虎。
一箭:一次射击。
略相似:大致相同。
奔走:驱使行动。
仲达:司马仲达,即司马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久旱府中取虎头骨投邢山潭水得雨戏作》。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奇特的画面:邢山潭中的黑龙懒散地沉睡在泥沙之中,而嵩阳山中的白额虎已经死亡,其头骨被取下投入潭中。这两者虽然一动一静,但都展现出自然界的威猛之气。

诗人通过对比,暗示龙虽懒但仍具龙威,虎虽死其骨犹有虎气,两者虽生生死死,但内在的气势并未消减。接着,诗人描述了山前的一场风雨交加,仿佛是龙虎之力引发的自然现象,连父老乡亲也为之惊醒,关注着麦苗的生长。最后,诗人以诸葛亮和仲达的历史典故作结,寓意即使如诸葛亮般智者已逝,其精神仍能激发后人。

整首诗寓言性强,借自然景象和历史人物,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英雄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暗含着对久旱求雨的期盼,富有哲理和生活情趣。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久雨

云低气尚浊,雨细泥益深。

经旬势不止,晚稼日已侵。

闲居赖田食,忧如老农心。

堆场欲生耳,栖亩将陆沉。

常赋虽半释,杂科起相寻。

凶年每多暴,此忧及山林。

号呼天不闻,有言不如喑。

愿见云解脱,秋阳破群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千叶白莲花

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

临池见千叶,谪堕问何故。

空明世无匹,银瓶送佛所。

清泉养芳洁,为我三日住。

蔫然落宝床,应返梵天去。

形式: 古风

土牛

天地非不仁,万物自刍狗。

土牛适成象,逡巡见屠剖。

田家挽双角,归理缫丝釜。

生无负重力,死作初耕候。

碎身本不辞,及物稍无负。

君看刘表牛,岂脱曹公手。

形式: 古风

大人久废弹琴比借人雷琴以记旧曲十得三四率尔拜呈

久厌凡桐不复弹,偶然寻绎尚能存。

仓庚鸣树思前岁,春水生波满旧痕。

泉落空岩虚谷应,佩敲清殿百官寒。

终宵窃听不能学,庭树无风月满轩。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