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谢景英提干

公家绣户压城垣,物采随时入懒轩。

人倚层楼风满槛,江涵秋影月当门。

剩闻芗渌罗襦丽,醉看金荷烛影昏。

可但颓然信真率,亦思秀句得重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官府的绣户高耸城墙边,万物色彩随季节进入我懒散的书房。
人们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清风吹拂,江面映照着秋天的月影照入门扉。
偶尔听到华丽的香气从罗襦中飘出,醉眼看着金色荷花在摇曳的烛光下昏暗。
不只是悠闲地相信真实和直率,也期待能有佳句得以再次讨论。

注释

公家:官府。
绣户:装饰华美的窗户。
压:高耸。
城垣:城墙。
物采:自然界的色彩。
懒轩:懒散的书房。
层楼:多层的楼房。
风满槛:清风吹过栏杆。
江涵:江水映照。
秋影:秋天的景色。
月当门:月光照入门内。
芗渌:香气浓郁。
罗襦:丝绸短衣。
丽:美丽。
金荷:金色的荷花。
烛影昏:烛光摇曳。
颓然:慵懒的样子。
信:相信。
真率:真实直接。
秀句:优美的句子。
重论:重新讨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曹勋的作品,题为《和谢景英提干》。诗中描绘了一幅富贵人家的闲适生活画面。首句“公家绣户压城垣”展现了豪门府邸的气派,紧邻城墙,显赫地位。接下来,“物采随时入懒轩”暗示了主人的生活奢华,各种精美物品随时可供享用。

“人倚层楼风满槛”描绘了主人公登高望远,秋风拂面,意境悠然。而“江涵秋影月当门”则以江水倒映秋月,渲染出宁静而清冷的夜晚氛围。诗人通过“剩闻芗渌罗襦丽,醉看金荷烛影昏”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宴饮中的热闹与繁华,女子的华丽衣裳和金色荷花的烛光交相辉映。

最后两句“可但颓然信真率,亦思秀句得重论”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感慨,既有对奢华生活的欣赏,也流露出对高雅文学的追求,认为在享受之余,也不应忽视文学的修养和讨论。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既展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又体现了诗人自身的文化追求。

收录诗词(1494)

曹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世绩。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号:松隐
  • 籍贯: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
  • 生卒年:1098—1174

相关古诗词

和楚守于伯达

平生闻说于门贵,远业传家见此贤。

妙誉逐风来不竟,美才制锦谅随缘。

一言悟主君须得,百巧成穷我可怜。

坐想临平山下路,小舟如叶月如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和鲍仲山赋灵岩寺

十年尘土换华颠,一踏山根觉涣然。

下界长江朝胜地,上方大士隐非烟。

览辉已见翔威凤,倚仗何堪照细泉。

暂得诠心适佳处,试抛马箠问枯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和鲍判院见寄二首(其二)

当年壮志作三军,扳马曾同幕下宾。

欲试韬钤毗庙算,便期鹰隼出风尘。

暮年岁月嗟残景,一水波涛有故人。

端谓题舆因卜筑,不应佳句尚悲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鲍判院见寄二首(其一)

挂冠十载水云乡,忽奉新诗助发扬。

老境不能寻汗漫,圣时欣服值虞唐。

喜君均佚琳祠乐,愧我初无袜线长。

它日林泉傥相觅,一蓑烟艇洞庭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