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禹驾黄龙入九霄,空山阴有百神朝。
翠微不用熊罴守,乞与遗民共采樵。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神话景象,通过大禹的形象展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禹驾黄龙入九霄"一句,以大禹为主体,将其塑造成能驾驭神龙、通天地之志的伟人形象。九霄通常指代高远的天空,这里可能隐喻着禹王高洁超脱的品格或其功业之宏大。
"空山阴有百神朝",则是对禹王威德所至之地的描绘,虽为空山,却有百神朝拜,可见禹王的威仪不仅震慑人心,更能感动天地之间的诸多神灵。
接下来的"翠微不用熊罴守"一句,表面上是说翠绿的城墙不需要用猛兽如熊罴来守卫,实际上是在强调这个理想之境已经超越了常人所需的防护手段,它本身就是安全的象征。
最后"乞与遗民共采樵"则流露出诗人的哀求之情,希望能与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们一同在这片神圣而和谐的土地上采集柴火。这不仅是对物质生存的渴望,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往——渴望能够在一个没有冲突、充满敬畏之心的世界中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大禹神话故事的改编,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安宁社会的深切憧憬,以及对远古圣王理想化处理手法的运用,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高尚境界的情怀。
不详
十七年间一梦迷,重来浑不辨东西。
院中谁识前时客,莫莫堂前老木犀。
平生自谓此心刚,不信离樽可断肠。
今日江边两行泪,更无情绪折垂杨。
糟粕从来空自忙,筌蹄今幸得师忘。
明年重即韩门去,拈出胸中一瓣香。
白鹿堂中巧铸颜,天留一派在庐山。
它时沂水春风里,笑我于中独自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