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留侯传书后

终始心为韩,美哉文成志。

韩亡乃归汉,出处必以义。

大义经激发,曷敢生退避。

副车一击之,大索咸阳地。

亡命竟保全,此事关天意。

圯桥黄石公,踪迹太诡异。

一卷阴符经,作用判为二。

何须从景驹,无宁事刘季。

长事帷幕间,六合收指臂。

复韩宜说楚,抗论明义利。

横阳君成贤,敢请归以事。

天心固有在,成也中道弃。

谒者高阳生,倡立六国嗣。

窃念六国中,韩宜拜其赐。

胡为借箸筹,竟拂此君议。

立韩终不久,适为楚所饵。

以是知侯心,计之亦巳閟。

鸟啄既堪悉,鸱夷更可愧。

鸟尽弓不藏,终招人主忌。

信何囚且醢,此事由自致。

百尔方寒心,况敢居尸位。

四皓荐诸庭,可代厥躬悴。

岂慕万户侯,谷城聊自庇。

明哲能保身,辟谷实虚伪。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鉴赏

这首诗《读留侯传书后》由清代诗人张廷寿创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张良(留侯)的传记进行深入解读,表达了对张良忠诚、智慧与道德操守的高度赞扬。

诗中首先赞美了张良始终以忠心侍奉韩王,其文章成就彰显了高尚的志向。接着,通过“韩亡乃归汉”一句,描绘了张良在韩王灭亡后选择投奔汉王刘邦的决断,强调了他行事的正义性。诗中进一步阐述了张良在关键时刻的勇敢行动,如“副车一击之”,展现了他在咸阳地区采取果断行动的决心和勇气。

随后,诗人探讨了张良最终得以保全性命的原因,认为这与天意密切相关。提到圯桥上的黄石公,暗示了张良背后神秘的指导力量,以及他所掌握的《阴符经》在策略与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诗中对比了张良与景驹的不同选择,明确指出跟随刘邦(刘季)才是更为明智之举,强调了张良在政治格局中的远见卓识。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张良在幕后策划韩王复国的过程,以及他与楚国的对抗,展示了张良在复杂政治局势中的智慧与策略。诗中提到张良最终成功说服韩王归顺,体现了他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同时,诗人也反思了张良在韩王复国后的短暂成功,以及这一行动最终被楚国利用的后果,暗示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历史的复杂性。

最后,诗人通过引用“鸟尽弓藏”的典故,警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现实,以及个人命运可能面临的威胁。诗中还提到了张良的结局,包括囚禁、肉刑等惨痛遭遇,强调了这些悲剧是由于个人行为导致的结果。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张良智慧与道德的敬仰,同时也对其命运的无奈与悲哀表示同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张良传记的深刻解读,不仅展现了张良作为历史人物的智慧与忠诚,也反映了诗人对权力、命运、道德与智慧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收录诗词(65)

张廷寿(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淮阴侯二首(其一)

世间恨事宁有此,韩侯乃不如雍齿。

雍齿无功犹得侯,韩侯功成竟诛死。

请假王制全齐为,汉树威望臣心非。

有携赤帝大怒良蹑足,勋业愈高死愈速。

不听蒯彻争龙兴,肯助陈豨效羝触。

迎銮云梦甘成禽,臣罪当诛亦可赎。

未央罗织断身首,功狗功人同一哭。

人谓太公一块肉,分我杯羹帝心毒。

高鸟既尽弓不藏,祗一功臣宜赤族。

我读求贤诏、猛士歌,始知杀信良由后意多。

钟室沈冤帝亦悟,牝鸡司晨奈尔何。

吁嗟汉天子,畏雉如畏虎。

吁嗟汉昭阳,制龙如制羊。

拔龙爪牙去龙角,囚何醢越诛韩王。

韩能兴汉必复汉,不尔产禄何由强。

君不见戚姬人彘赵王死,万乘莫保妾与子,何况王孙一国士。

形式: 古风

淮阴侯二首(其二)

矫矫韩侯孰知己,前惟漂母后吕雉。

无侯刘忽诸有侯,吕侯功成竟诛死。

母能活侯雉杀侯,生死英雄两女子。

汉高祖,萧相国,知侯只得皮毛耳。

国士乃为执戟郎,项籍重瞳宜愧死。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日出行

日出东南隅,照见横山道。

昨夜寄书人,归时破清晓。

破清晓,天鸡啼,佳人梦困碧窗西。

一声唱落高月低,起梳云髻双眉齐。

虚堂送暖卧清昼,玉容婵娟燕钗坠。

轻车辚辚动微雷,凉风忽送征夫回。

形式: 古风

童乌行

南山有高树,寒乌夜绕之。

得食哺其子,呜呜长不离。

一旦母乌死,儿乌恻然悲。

昔雏居有巢,今雏宿无枝。

昔雏腹常饱,今雏啼恒饥。

风雨雏何依,稻粱雏何知。

折翼坠崖下,尔雏诚何为。

愿从母乌去,肯受他雏欺。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