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庭下已生书带草,马头初见米囊花。
这首诗描绘了庭院中自然生长的景象与马前初见的花卉,充满了生机与和谐之美。
“庭下已生书带草”,这句话以“书带草”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庭院中自然生长的植物,仿佛是书籍的延伸,暗示着知识与自然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
“马头初见米囊花”,则将视线转向马前,描绘了一种新奇的花卉——米囊花,其名称本身就富有诗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观察力,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感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以及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细腻感知和赞美之情。
不详
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逆刮蛟龙鳞,顺捋虎豹尾。
若将二伎论,尤比干人易。
四海人传二宋名,玉京连占两科荣。
鄢陵初喜知公字,长乐终思送我行。
故里经过人不在,遗孤问讯泪如倾。
荒坟数尺西山下,一段平芜绿又生。
大风扬兮赤云屯,楚人望气皆龙文。
当时吾甚笑亚父,幸至彭城疽背死。
谁云沐猴竟遭烹,汝乃盛怒咍孺子。
嗟哉拔山之力不可得,扶义而西取天下者以三尺!
君看项王重瞳舜重瞳,天命乃在隆准公。
中兴过江笑诸人,三十二表哀老臣。
倡和国事可斩桧,马上青衣竟何在。
采石未靖瓜洲惊,战功今乃归儒生。
第一峰前谁立马,夜箭射血来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