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由送赵㞦归觐钱塘,遂赴永嘉

归舟转河曲,稍见楚山苍。

候吏来迎客,吴音已带乡。

言从谢康乐,先献鲁灵光。

已击三千里,何须四十强。

风流半刺史,清绝校书郎。

到郡诗成集,寻溪水溅裳。

芒鞋随采药,茧纸记流觞。

海静蛟鼍出,山空草木长。

宦游无远近,民事要更尝。

愿子传家法,他年请尚方。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翻译

归来的船只转向河流的弯曲处,渐渐能看到青翠的楚山。
驿站官员前来迎接客人,吴地的口音中已经带有家乡的气息。
言语间模仿谢康乐的风格,首先向鲁灵光献上诗篇。
已经行程三千里,何必还要追求四十强的名头。
风度翩翩的半个刺史,清高超群的校书郎。
到达郡城后,诗作集结成册,沿着溪流漫步,水花溅湿衣裳。
穿着草鞋跟随采药人,用蚕丝纸记录饮酒的欢畅。
海面平静,蛟龙鼍鱼出没,山中空旷,草木茂盛生长。
无论仕途远近,百姓的事务都要亲自体验。
希望你能传承家族的诗书传统,将来请朝廷赐予官职。

注释

归舟:归来的船只。
河曲:河流的弯曲处。
候吏:驿站官员。
吴音:吴地的口音。
谢康乐:南朝诗人。
鲁灵光:鲁地的神灵或文化象征。
三千里:长途跋涉的距离。
四十强:古代官位等级。
风流:风采出众。
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清绝:清高绝俗。
校书郎:负责校对书籍的官职。
溅裳:水花溅湿衣裳。
采药:采集药材。
茧纸:用蚕丝制成的纸。
流觞:古人饮酒的游戏。
蛟鼍:蛟龙和鼍鱼。
草木长:草木茂盛。
宦游:在外做官。
民事:百姓的事务。
家法:家族的传统。
尚方:古代宫廷制造的器具,这里指朝廷赐予官职。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从内容上看,是苏轼在送别友人赵㞦归觐钱塘,自己则将赴永嘉时所作。诗中融入了对友情和自然景观的深情描绘。

"归舟转河曲,稍见楚山苍",开篇即以画面般的景色展现出行者归途的情景,归舟在蜿蜒的河道中缓缓前行,远处隐约可见楚国的苍翠山峦。

"候吏来迎客,吴音已带乡",诗人表达了对故土和亲朋好友的情感。候门官员来迎接客人,而苏轼已经能听出其中带有家乡口音的温暖。

"言从谢康乐,先献鲁灵光"一句,则是说到友人的才华和作品,将会首先呈现给世人,如同古代贤良鲁瞻的英明。

接下来的"已击三千里,何须四十强",则充分显示了诗人对友人的信任和赞赏。三千里意味着极远的距离,而四十强或许是比喻友人的才华,表明即使不需那么多的才能,也足以完成远大的目标。

"风流半刺史,清绝校书郎",这里通过对历史和文学的点评来赞美友人。苏轼认为赵㞦的学问和文笔,既有深入考证古籍的能力,又能写出清新脱俗的文章。

"到郡诗成集,寻溪水溅裳",则是说到诗人抵达郡城时,友人的诗作已经汇编完成,而自己则在寻找山间清泉之地,溪水湿润衣襟,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融入其中的生活状态。

"芒鞋随采药,茧纸记流觞"一句中,苏轼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景象。穿着草编成的鞋子去采集草药,用粗糙的纸张记录下流水边的饮酒趣事。

"海静蛟鼍出,山空草木长",诗中此处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寂静的大海中,连蛟龙也能平和地现身,而在空旷的山野间,草木生长无忧。

"宦游无远近,民事要更尝",苏轼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态度,无论仕途远近,都应关心百姓之事,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最后的"愿子传家法,他年请尚方",则是诗人对友人的期许和祝福,希望赵㞦能够将其学问和家风传承下去,并在他年时,再来求教于苏轼,显示出深厚的友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对友人才华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友谊、文学和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一)

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

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徘徊巧相觅,窈窕穿房栊。

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

抚枕三叹息,扶杖起相从。

天风不相哀,吹我落琼宫。

白露入肺肝,夜吟如秋虫。

坐令太白豪,化为东野穷。

馀年知几何,佳月岂屡逢。

寒鱼亦不睡,竟夕相噞喁。

形式: 古风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二)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

镕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

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

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

唤酒与妇饮,念我向儿说。

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

但见古河东,荞麦花铺雪。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形式: 古风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三)

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

郑子向河朔,孤舟连夜行。

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

赵子寄书来,《水调》有馀声。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回头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形式: 古风

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