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骊山作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统治者在东游时的壮观场景,通过对古代帝王行径的描述,抒发了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感慨。开篇提及“始皇东游出周鼎”,这是对秦始皇东巡考察古代遗迹的一种描绘,显示了其统一六国、展现权威的雄心壮志。

紧接着“刘项纵观皆引颈”则是对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争斗历史的回顾,他们之间的角逐最终导致了天下归属,显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权力的转移。这里通过“引颈”一词,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较量,更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悲壮。

然而,“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则是诗人对于统治者巨大付出与普通民众困苦生活的对比。尽管统一过程极其艰难,但最终所谓“天下”仍旧留给了贫穷无助的人们。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成就背后的悲凉感慨。

接下来的“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则是对古代统治者以武力维护边疆、控制民众的批判。这里的“黔首”指的是南方的少数民族,而“千里函关囚独夫”则形象地表达了边疆地区的孤立无援,以及因为战争而失去自由的人们。

最后,“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这句诗通过牧童点燃山火直至深不可测的地底的画面,传递出一种无法衡量的毁灭与荒凉。这里可能隐喻着历史的重复与无尽的战争带来的破坏。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帝王统一天下过程的描绘,以及对百姓生活状况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权力以及人民苦难深刻的感悟。

收录诗词(492)

杜牧(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字:牧之
  • 号:樊川居士
  •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公元803-约852年

相关古诗词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

雪涨前溪水,啼声已绕滩。

梅衰未减态,春嫩不禁寒。

迹去梦一觉,年来事百般。

闻君亦多感,何处倚阑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张好好诗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馀。

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人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人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朱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形式: 古风

李甘诗

太和八九年,训注极虓虎。

潜身九地底,转上青天去。

四海镜清澄,千官云片缕。

公私各闲暇,追游日相伍。

岂知祸乱根,枝叶潜滋莽。

九年夏四月,天诫若言语。

烈风驾地震,狞雷驱猛雨。

夜于正殿阶,拔去千年树。

吾君不省觉,二凶日威武。

操持北斗柄,开闭天门路。

森森明庭士,缩缩循墙鼠。

平生负奇节,一旦如奴虏。

指名为锢党,状迹谁告诉。

喜无李杜诛,敢惮髡钳苦。

时当秋夜月,日值曰庚午。

喧喧皆传言,明晨相登注。

予时与和鼎,官班各持斧。

和鼎顾予言,我死知处所。

当庭裂诏书,退立须鼎俎。

君门晓日开,赭案横霞布。

俨雅千官容,勃郁吾累怒。

适属命鄜将,昨之传者误。

明日诏书下,谪斥南荒去。

夜登青泥坂,坠车伤左股。

病妻尚在床,稚子初离乳。

幽兰思楚泽,恨水啼湘渚。

恍恍三闾魂,悠悠一千古。

其冬二凶败,涣汗开汤罟。

贤者须丧亡,谗人尚堆堵。

予于后四年,谏官事明主。

常欲雪幽冤,于时一裨补。

拜章岂艰难,胆薄多忧惧。

如何干斗气,竟作炎荒土。

题此涕滋笔,以代投湘赋。

形式: 古风

李和鼎

鵩鸟飞来庚子直,谪去日蚀辛卯年。

由来枉死贤才事,消长相持势自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