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何刻工卷

女娲补天天不漏,卷石犹穿太山溜。

郢工运斤风欲生,斫出难供孙楚漱。

云根可断亦可转,磨砻几日方成就。

梁州之贡天下无,忽然跃出东山袖。

颂功载德绝妙辞,两手不停烦刻镂。

丞相中郎字奇古,右军率更笔深秀。

东山虽老眼犹明,一一犹能论结构。

空堂考击声丁丁,丝连镂缀如絺绣。

小或蝇头大或丈,深必因肥浅必瘦。

东山择业何其贤,古人石刻今流传。

周宣中兴文石鼓,李唐九成铭醴泉。

延陵墓上止十字,荐福寺里须千钱。

行人泪堕岘山下,过客手摹江水边。

其余诸刻难尽述,东山直视如无前。

百年独守三寸铁,姓名与石同贞坚。

回看巧技未旋踵,肆中野草浮荒烟。

昌黎河东如可作,梓人圬者堪同编。

只今东山既颓矣,子孙守之上慎旃。

闭门一日白石烂,党人之碑慎勿镌。呜呼!

党人之碑慎勿镌,千载之美,无使安民专。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吴宽的《题何刻工卷》描绘了一位技艺高超的女娲石匠形象,她补天的壮举象征着技艺的精湛。诗中提到的"郢工运斤",意指工匠挥动斧头,技艺如同风生,即使是太山的流水也无法阻挡其创作。石刻过程漫长而精细,经过多日打磨才得以完成,展现出工匠的毅力和专注。

诗中将何刻工的作品与历史上的名刻相比,如梁州贡品、周宣王的石鼓、李唐的铭文,强调其艺术价值。诗人赞美了刻工的才华,称其为"丞相中郎"和"右军率更",暗示其书法之美。尽管东山石匠年事已高,但眼力依旧敏锐,对石刻结构了如指掌。

作品的细节精致入微,无论是大如丈的字还是小如蝇头,都刻画得深浅适宜,犹如丝线编织的细密图案。诗人感叹东山石匠的技艺无人能及,他的作品即使在百年后仍坚贞如初,令人敬佩。

然而,诗人也警示后人,要谨慎对待刻工的成果,尤其是涉及到政治敏感的"党人之碑",提醒人们不要轻易镌刻,以免历史的美被滥用。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传统工艺传承的重视,希望子孙后代能珍视并谨慎对待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刻工的技艺,同时也寓含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71)

吴宽(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病项

人生自召百一病,伤彼六欲兼七情。

我今有病出偶尔,开口欲说难为名。

幸非寒战与潮热,一痛却使心怦怦。

籧篨戚施古人疾,二者一旦来相婴。

执书未暇矻矻坐,伏枕顿作咿咿声。

千钧重负未容释,更觉肩背遭笞榜。

董宣不屈汉公主,徐积已见胡先生。

昨朝向人忽作别,即欲回顾仍前行。

昂头莫肯少轻诺,侧目欲就多欢迎。

我生由来泛掘强,只今见者尤加惊。

独鹤引吭频饮啄,大鸡盛气相喧争。

嗟吁元首本无恙,股肱何不思扶倾。

端愁蔓延入骨髓,此病始知为匪轻。

轩岐医经动盈卷,不识何药堪煎烹。

莫如闭户学导引,动荡血脉方和平。

未能痛定得思痛,把笔遣闷诗先成。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题朱泽民小景并诗后

睢阳画癖不可医,睢阳作画真画师。

岂惟长绢善挥洒,只此短纸谁能为。

野旷天寒气萧爽,人坐茅亭绝尘想。

阶前旧雨客不来,天末晴云心独往。

青山滴滴青于苔,平地忽见芙蓉开。

秋声似向耳边起,石上乔松若个栽。

意长要在无多笔,余墨淋漓缀唐律。

诗中有画画中诗,百年再见王摩诘。

形式: 古风

悼沈癯樵画史

秣陵春色厌驱驰,投老吴门白发垂。

灯下解衣盘礴处,山中持斧啸歌时。

一贫比宪元非病,三绝如虔不数痴。

落日高堂开障子,云峰烟树使人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书句容丁溪僧舍壁

丁公溪上古招提,策马来寻路欲迷。

远道黄埃临水隔,当门绿树与云齐。

山中地僻无人到,窗下僧闲鸟自啼。

瀹茗焚香坐终日,不知林外夕阳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