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二十首(其九)

展卷呼之起。便迎人、低眉柔骨,百般神似。

不分丹青神妙笔,变相都成非是。

算鬼趣、直穷到此,袍笏当场宜活现,奈破衫、多半妆穷子。

真与假,有谁记。

笔头粉墨谈何易,要包罗、太行三峡,眼中心底。

莫道当前真出丑,占尽人间头地。

且漫问、王侯饿隶。

衮衮相逢皆此辈,只笑啼、暂戴猴冠耳。

谁竞识,真羞耻。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鉴赏

这首《贺新郎》是清代诗人李慈铭所作,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描绘了艺术创作中的真假辨析,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展卷呼之起”,开篇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画家笔下人物仿佛从画卷中走出,栩栩如生的情景。接着,“便迎人、低眉柔骨,百般神似”,进一步强调了画作中人物形象的细腻与逼真,无论是姿态还是神情,都与真人无异,展现出画家高超的艺术造诣。

“不分丹青神妙笔,变相都成非是”,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指出即使是神妙的笔触也无法完全区分真实与虚构,暗示了艺术作品中真假难辨的复杂性。接下来,“算鬼趣、直穷到此,袍笏当场宜活现”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动与鲜活,仿佛他们就在眼前,活灵活现。

然而,“奈破衫、多半妆穷子”,转折之处揭示了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现实,即便是最精致的作品,也往往掩盖着穷困与无奈。这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反思,也是对社会不公的讽刺。

“真与假,有谁记”,最后两句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真假并存的世界里,又有多少人能分辨真伪?这不仅关乎艺术,更触及人性与道德的层面,引人深思。

整首词以艺术为切入点,探讨了真假、虚实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艺术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展现了李慈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收录诗词(325)

李慈铭(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后改今名,字爱伯,室名越缦堂。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 字:式侯
  • 号:莼客
  • 籍贯:晚年自署越缦老
  • 生卒年:1830~1894

相关古诗词

贺新郎二十首(其十)

庭院深深处。恁低徊、轻红一抹,把愁围住。

人影亭亭嫌半掩,况隔花丛无数。

更倒映、纱窗如雾。

盝曲回廊烟缭绕,算句留、能有多时否。

斜日影,自来去。

当年并倚花阴语,指身边、重重卐字,个侬心绪。

回首凝尘飞絮迹,难辨画裙金缕。

只略有、啼痕堪据。

便是欹斜那忍换,怕馀香、犹发经时雨。

罗袖底,断魂路。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贺新郎二十首(其十一)

烛下有如月。又当筵、倚衿吴语,暗香初接。

一样秋人缠绵意,分手俄成愁绝。

记隔夜、瑶笙吹彻。

花叶团圞屏录曲,更金尊、互劝歌回雪。

双袖底,酒痕热。同看莺燕开帘出,蓦回头。

红菱照眼,玉枝先折。

犹有蛾眉留人住,为我明珠承睫。

只一霎、温存须惜。

典尽貂裘那作计,恐人间、容易芳华歇。

休更忆,北邻笛。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贺新郎二十首(其十二)

家在巫云曲。更那堪、蕙情兰抱,楚天人独。

屈子骚根三千载,悱恻录芽能续。

且莫怨、衫痕凋绿。

湘水芳魂招未得,又黄陵、泣断瑶妃竹。

歌迸急,素弦促。

知君心似弹棋局,忆三生、香阶划袜,定情银烛。

绿绮微寒么凤寡,泪洗明珠盈斛。

便锦里、回文谁读。

一角红楼春如梦,只东风、岁岁花吹玉。

多少恨,认横幅。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贺新郎二十首(其十三)

百岁平分了。谩相传、南人衰易,此年难到。

更有萧家天子语,各半东西相祷。

只未食、长生茶蓼。

人鬼挤排终不去,有黄齑、百瓮供人咬。

忧患窟,此中老。

生来百药愁都夭,记当年、瑶环就塾,未离怀抱。

历尽人间千万劫,转眼头颅都皓。

只剩取、形单自吊。

今日杯盘红烛影,算三生、留得枯禅稿。

归去也,故山好。

形式: 词牌: 贺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