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张绘秘教九题(其四)诗笔

青镂墨淋漓,珊瑚架最宜。

静援花影转,孤卓漏声迟。

题柱吾无取,如椽彼一时。

风骚兼草隶,千古有人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青色的镂刻墨迹流淌,珊瑚架最适合它。
静静地转动花影,孤独的烛光下滴漏声缓慢。
我不会在柱子上题诗,就像那时的大家一样。
风雅的诗文和草隶书法,千百年来总有人欣赏。

注释

青镂:青色的镂空雕刻。
墨淋漓:墨水流畅,形容字迹清晰。
珊瑚架:用珊瑚装饰的架子,可能指书架或艺术品展示架。
静援:静静拉过,形容动作轻柔。
花影:花的影子,可能指烛火或月光下的光影。
孤卓:孤独的烛台。
漏声:古代计时器滴漏的声音。
题柱:古人常在柱子上题诗,表达情感。
如椽:如屋椽般粗大,比喻当时大家的诗才出众。
风骚:指诗词歌赋,也代指文学才华。
草隶:草书和隶书,两种不同的书法风格。
千古:千百年。
有人知:有人欣赏,流传后世。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逋所作的《赠张绘秘教九题(其四)诗笔》。诗中,林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文房雅趣的画面。"青镂墨淋漓",形象地展现了墨色在精致的青镂器皿上流淌,富有艺术感;"珊瑚架最宜"则点出书桌上的珊瑚笔架,显得高贵而雅致。接下来,"静援花影转"描绘了诗人静心写字时,窗外花影随风轻轻摇曳,增添了宁静的氛围。

"孤卓漏声迟"中的"漏声"暗指时间的流逝,"迟"字更显孤独而悠长,与前文的静谧形成对比。诗人感慨自己没有题柱的豪情(题柱,古代学子在柱子上题诗以抒发志向),但同时赞美对方的才华,"如椽彼一时"比喻张绘的才思如同大椽笔,一时之间就能挥洒自如。

最后两句"风骚兼草隶,千古有人知",是对张绘书法技艺的高度评价,认为他的作品既有风骚之韵,又有草隶之美,这样的才华将被后人长久铭记。整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深沉的赞誉,展现出对友人的敬佩和对艺术的热爱。

收录诗词(321)

林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生卒年:967一1028

相关古诗词

赠张绘秘教九题(其七)诗牌

矗方标胜概,读处即忘归。

静壁悬虚白,危楼钉翠微。

清衔时亦有,绝唱世还稀。

一片题谁作,吾庐水石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赠张绘秘教九题(其八)诗筒

唐贤存雅制,诗笔仰防闲。

递去权应紧,封回债已还。

带班犹恐俗,和节不妨山。

酒箧将书簏,谁言季孟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赠张绘秘教九题(其九)诗壁

数题留粉堵,还胜在屏风。

坐读棋慵下,眠看酒恰中。

僧房秋色冷,山驿晚阳红。

更有栖迟句,家徒一亩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赠张绘秘教九题(其六)诗魔

花露湿晴春,秋灯落烬频。

祇缘吟有味,不觉坐劳神。

寄远情无极,搜奇事转新。

此魔降不得,珍重五天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