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后拾槐梢制为剔牙杖有作

金篦与象签,净齿或伤廉。

青青槐树枝,一一霜下尖。

偶闻长者谈,物眇用可兼。

搜剔向老豁,其功颇胜盐。

两坚苦难入,薄肉忌太铦。

眷此木气馀,柔中末逾纤。

复有苦口利,用之代针砭。

余官自槐市,日夕映斋檐。

西风动中宵,乾雨鸣疏帘。

呼童事收拾,把束若虬髯。

试以苜蓿馀,风致殊清严。

作诗示君子,取才慎弃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陆深所作,名为《霜后拾槐梢制为剔牙杖有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对霜后槐树枝条的独特利用,将其制成剔牙杖的过程和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首句“金篦与象签,净齿或伤廉”以金篦(一种古代刮眼垢的工具)和象签(象牙制的笔杆)为喻,引出净齿(即清洁牙齿)与廉洁(保持清白)之间的微妙关系,暗示了诗人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注重道德修养。

接着,“青青槐树枝,一一霜下尖”描绘了霜后槐树的景象,枝条在霜的覆盖下显得更加鲜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一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偶闻长者谈,物眇用可兼”则表达了诗人从长辈那里得到的启示,认识到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是对生活智慧的提炼。

“搜剔向老豁,其功颇胜盐”中的“搜剔”意指仔细寻找,这里指的是诗人对制作剔牙杖的精心准备和思考。通过这个过程,他发现这种工具不仅实用,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其价值远超普通的盐。

接下来的几句“两坚苦难入,薄肉忌太铦”描述了制作剔牙杖时需要考虑的材料特性,强调了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最终成品质量的重要性。

“眷此木气馀,柔中末逾纤”则赞美了槐木的特性,即使在经过霜打之后,依然保持着柔软而坚韧的特质,这种特质使得它成为制作剔牙杖的理想材料。

最后,“复有苦口利,用之代针砭”提到槐木制成的剔牙杖还具有一定的药效,可以辅助治疗,进一步突出了其多功能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洞察。同时,诗中蕴含的生活哲学和道德观念,也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收录诗词(1452)

陆深(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江行望洪都

吴楚并南纪,风物共清嘉。

澄湖富鱼鸟,联山起龙蛇。

人力务稼穑,土膏杂桑麻。

秋气日渐劲,四野垂幽花。

旌旗发前澨,楼船奏清笳。

极目有嘉致,兀坐澹不哗。

云开帝子阁,水深高士家。

南浦馀碧波,西山结绮霞。

抚此大藩地,岂曰盛繁华。

缅惭寄民瘼,何以荅晨衙。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閒居三首(其一)

璧月堕止水,可玩不可亲。

幽人俯阑曲,羽扇一角巾。

悟我真色相,澹然忘此身。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閒居三首(其二)

轩中何所有,四壁微风发。

其大不盈亩,纳此一轮月。

婵娟万里情,徘徊照短发。

形式: 古风 押[月]韵

閒居三首(其三)

画檐净流云,鲜月代秉烛。

上有梧树枝,下有寒泉绿。

夜深地复静,俯仰皆自足。

形式: 古风 押[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