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答师厚黄连桥坏大木亦为秋雹所碎

溪桥乔木下,往岁记经过。

居人指神社,不敢寻斧柯。

青阴百尺蔽白日,乌鹊取意占作窠。

黄泉浸根雨长叶,造物著意固已多。

风摧电打扫地尽,竟莫知为何谴诃。

独山冷落城东路,不见指名终不磨。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翻译

在那溪边的大树下,往年我曾多次走过。
当地居民指着神社,不敢靠近去砍柴。
大树浓荫蔽天日,乌鹊选此筑巢栖息。
地下雨水滋养树根,枝叶繁茂显造化之功。
风雨狂烈,树木被摧残一空,却不知何故受责罚。
独山冷清在城东路边,没有标记的往事终不会磨灭。

注释

溪桥:小溪上的桥。
乔木:高大的树木。
居人:当地居民。
神社:祭祀神灵的地方。
斧柯:斧头的柄,这里指砍柴。
青阴:青翠的树荫。
乌鹊:乌鸦和喜鹊。
黄泉:地下。
浸根:雨水渗入树根。
造物:大自然。
固已多:本就很多。
竟莫知:竟然不知道。
独山:孤独的山。
冷落:荒凉寂寞。
终不磨:永远不会消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和答师厚黄连桥坏大木亦为秋雹所碎》的一部分。诗人通过描绘溪桥边的大树,回忆起往昔的经过,感叹自然的力量。他提到当地居民敬畏地指着神社,不敢随意砍伐那棵参天大树,因为它的浓荫甚至能遮蔽阳光。大树的生机勃勃,乌鹊在其上筑巢,显示出大自然的巧妙安排。

然而,这株大树最终未能逃脱被风雨摧毁的命运,连根都被秋雹击碎,诗人对此表示惊讶和不解,不明白为何造物主要如此对待。他以"独山冷落城东路"的景象结尾,暗示了大树的消失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变化,那曾经的标记——大树,已经不在,其名字也将被遗忘,不再被提及。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强,借树木的命运表达了对自然无常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和答莘老见赠

往岁在辛丑,从师海濒州。

外家有行役,拜公古邗沟。

儿曹被鉴赏,许以综九流。

仍许归息女,采蘋助春秋。

斯文开津梁,盛德见虚舟。

离合略十年,每见仰清脩。

久次不进迁,天禄勤校雠。

文武脩衮职,谏垣始登收。

身趋邺公城,逐臣既南浮。

娈彼丞中馈,家庭供百羞。

堂堂来问寝,忽为云雾休。

遗玩犹在箧,汝水绕坟丘。

南箕与北斗,日月行置邮。

相逢辇毂下,存没可言愁。

当年小儿女,生子欲胜裘。

瓯越委琴瑟,江湖拱松楸。

持节转七郡,治功无全牛。

还朝蒙嗟识,明月岂暗投。

抱被直延阁,疏帘近奎钩。

三生石上梦,记是复疑不。

隐几付天籁,阅人如海鸥。

襟怀俯万物,颜鬓与百忧。

长歌可当泣,短生等蜉蝣。

悲欢令人老,万世略同流。

轩冕来逼身,白蘋晚沧洲。

履拂知道肥,净室见天游。

小人乐蛙井,痴甚顾虎头。

世缘真嚼蜡,骨相谢封侯。

松根养茯苓,岁晏望华辀。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形式: 五言律诗

和答魏道辅寄怀十首(其十)

明驼思千里,驽马怯负荷。

小人蠹诗书,安乐北窗卧。

瓢空且乞饭,儿寒教补破。

机巧生五兵,百拙可用过。

形式: 古风

和答魏道辅寄怀十首(其九)

生涯共七十,去日良已半。

短长相觖望,面尽酒可断。

大道体甚宽,窘束非达观。

莫问夜如何,醉从鸡号旦。

形式: 古风 押[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