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十七)幕府有和,再用韵

枣颊上秋色,朔漠寇南来。

斧螗锋猬棼集,腥雾扫难开。

细看眼前局面,惊落人间匕箸,砥柱者谁哉。

熊虎贾馀勇,狐兔等轻埃。炮雷轰,戈日耀,阵云排。

不图风定波息,谈笑静长淮。

休诧穿杨妙手,乘早闹蓝抽脚,谁拙又谁才。

束起楼兰剑,归钓子陵台。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名为《水调歌头·其十七》。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场景和后续平静生活转变的诗句。

"枣颊上秋色,朔漠寇南来。" 这两句描述了一种肃杀而又萧瑟的秋天气氛,一方势力从北方压境而至,带有一种战争即将爆发的紧张感。

"斧螗锋猬棼集,腥雾扫难开。" 这两句则具体描绘了战场上的残酷和血腥,以及尸体堆积如山,雾气中带着血腥味道,不易散去。

"细看眼前局面,惊落人间匕箸,砥柱者谁哉。" 这两句诗人的目光细致观察战场上的惨状,战死者的尸体堆积如同山丘,让人不禁感慨。

"熊虎贾馀勇,狐兔等轻埃。炮雷轰,戈日耀,阵云排。" 这几句则描绘了战斗的激烈和勇猛的战士,以及硝烟弥漫、兵器交加的战争景象。

接着诗人转折写道:"不图风定波息,谈笑静长淮。休诧穿杨妙手,乘早闹蓝抽脚,谁拙又谁才。" 这里描述了战后的一种平和安宁,人们在长江边上闲聊、享受着清晨的凉爽,这与前文的战争场面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束起楼兰剑,归钓子陵台。" 则表达了诗人收敛心志,回归宁静生活的意愿,将军事斗争的锋芒藏于心底,回到自己内心的平静所在。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战争与和平的强烈对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平和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一)暑中得雨

今岁渝州热,过似岭南州。

火流石铄如傲,尤更炽于秋。

竟日襟常沾汗,中夕箑无停手,几至欲焦头。

世岂乏凉境,老向此山囚。赖苍灵,怜赤子,起龙湫。

刹那顷耳,天瓢倾下足西畴。

荡涤两间炎酷,苏醒一番枯槁,民瘼庶其瘳。

清入诗脾里,一笑解吾忧。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水调歌头(其二十四)庚戌寿静斋叔

乔木老盘谷,仙李盛峨岷。

参横井转,月边犹赖有长庚。

传得丹溪正派,更是平庵宅相,夷路早蜚英。

十载星沙幕,一片玉壶冰。题舆了,千万里,尽云津。

渚宫小驻,不妨谈笑对秋城。

西去凭熊驾驷,东下握兰持橐,衮衮看峥嵘。

愿借鹫峰桂,岁以寿金觥。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三)自和

佳月四时有,举世重中秋。

金明水秀竞爽,亘古景难酬。

爝火繁星退敛,桂海冰天洞照,清影遍神州。

万象自妍丑,一鉴碧虚浮。昔苏张,夸玉界,赋琼楼。

素娥阅人多矣,不怕雪添头。

只恐参横斗转,还又酒阑歌散,醉态醒堪羞。

安得真仙术,兔魄驻西流。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兰陵王.甲寅初度和次贾韵

问梁益。天设金城铁壁。

西风外,依约雁来,还报关山旧秋色。三秦听汉檄。

远恨绵绵脉脉。

频年事,虚掷桑阴,袆允诸人竟何策。彤弓误殊锡。

怅活国难医,救世须佛。平生本藉毛锥力。

对弧矢初度,满头白发,何堪兵卫叠画戟。

咄青史陈迹。酒石。羡王绩。任击缶呼天,此乐何极。

奚须太息惊前席。望天阍休待,梦如陶翼。

柳边春后,放定远,出西域。

形式: 词牌: 兰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