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周是修的《牧童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牧童生活画面。首句“远牧牛,朝出东溪溪上头”,点明了牧童早起放牧的情景,早晨从东溪出发,展现了牧童勤劳的生活状态。接着,“溪头草短牛不住,直过水南芳草洲”写出了牛儿贪吃草,不耐烦于溪边短草,径直穿过溪流,来到水南的茂盛草地。
“脱衣渡水随牛去,黄芦飒飒风和雨”描绘了牧童跟随牛群涉水过河,环境清冷,风吹芦苇发出沙沙声,风雨交加,显示出牧童的艰辛与自然环境的恶劣。接下来的诗句通过“老鸦乱啼野羊走,绝谷无人惊四顾”渲染了山谷空寂,只有老鸦和野羊的活动,表现出牧童孤独而自由的生活状态。
“寒藤枯木暮山苍,同伴相呼归又忙”描绘了傍晚时分,牧童急于赶牛回家,寒意渐浓,藤木枯萎,山色苍茫,同伴们互相呼唤,急切地想要结束一天的劳作。最后两句“石棱割脚茅割耳,身上无有乾衣裳”则直接展示了牧童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辛苦,连衣服都湿透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牧童放牧的艰辛与乐趣,以及对美好环境的怀念,展现了古代乡村生活的朴素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