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三氏教授文时中惠楷木杖

我闻楷木出孔林,不知何人手亲植。

深根蟠地逾千载,翠色参天过百尺。

枯梢有时落风雨,人间得之争宝惜。

诚如灵寿出恩赐,不数桃榔来异域。

先生何从获此杖,一旦寄来承厚德。

奇纹分明若桃竹,劲节铿锵类金石。

提携终日不忍舍,宝之奚啻百金值。

奉寄高堂白发亲,扶老定应资尔力。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收到友人赠送的楷木杖后,对其珍贵与价值的感慨。诗中以楷木杖为线索,串联起自然界的生长、历史的传承以及人情的温暖。

首先,诗人提到楷木出自孔林,孔林作为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象征着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接着,通过“深根蟠地逾千载,翠色参天过百尺”两句,赞美了楷木历经千年仍生机勃勃,其翠绿的枝叶直插云霄,展现出非凡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枯梢有时落风雨,人间得之争宝惜”则描绘了楷木在风雨中的顽强,以及人们对其珍视的态度。接下来,“诚如灵寿出恩赐,不数桃榔来异域”将楷木杖比作珍贵的礼物,强调其不同于外来的桃榔,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诗人通过“先生何从获此杖,一旦寄来承厚德”表达了对友人赠杖的感激之情。他赞叹楷木杖的纹理如同桃竹,节节刚劲,仿佛金石般坚实。这不仅是一根杖,更是友情与美德的象征。诗人表示自己不舍得放下这根杖,其价值远超百金,甚至可以用来奉赠给父母,希望它能帮助年迈的双亲安度晚年。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楷木杖的珍贵与寓意,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长辈的孝顺之情。

收录诗词(998)

陈琏(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北邙山

北邙之山何其高,春雨年年生野蒿。

山上古坟纷莫数,岁远年深不知主。

墓道之碑多不存,空见石羊兼石虎。

只今山下多新阡,曾见何人挂纸钱。

松楸麦饭古来重,此事惟属儿孙贤。

因经北邙山,高歌空感慨。

漳河隔岸是西陵,陵前松柏今安在。

形式: 古风

龙门

洛阳山势互联络,独有龙门称险恶。

不知何年鬼斧凿,两崖壁立犹铁削。

水之东注孰敢遏,奔流直与黄河合。

春来洪涛相喷薄,鱼龙变化争飞跃。

我时西游初至洛,驻马临观履峎崿。

寻读石刻将苔剥,铁画银钩宛犹昨。

登临自愧无新作,把酒风前浇磊落。

浩歌仰观天漠漠,万里悠悠见孤鹤。

形式: 古风

金谷园

齐奴豪奢世所无,大开金谷城西隅。

花间构亭走石渠,晓日光射珊瑚株。

绮罗围香拥名姝,诗酒或复来文儒。

放浪剧饮朝达晡,东风三日吹不苏。

自谓百岁常欢娱,岂知运去命与俱。

可怜楼前啼绿珠,繁华一旦如华胥。

人间俯仰岁易徂,但见遗址栖烟芜。

吁嗟齐奴不可呼,五马何尔行踟躇。

形式: 古风

渑池会盟台

王风不作游说兴,苏张之辈纷纵横。

区区会盟非一所,独有此台能著名。

忆昔嬴秦誇智力,虎视中原非一日。

关东诸侯多向风,况乃邯郸居咫尺。

秦赵二王同日来,会盟直欲登高台。

瑟声才罢缶声作,军声四面欢如雷。

秦本无心偿赵地,赖有相如多气义。

奈何季世取灭亡,似怪当时璧为祟。

人间俯仰成千年,台基依旧青山前。

登临怀古意无限,西风满树鸣寒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