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闻讲中庸有述呈诸寅长

龙飞御八极,虎殿开群经。

礼乐焕明制,冠裳粲充庭。

大哉中庸理,纯粹复至精。

微言尽幽渺,至治通神灵。

内存戒惧功,外有位育能。

宋儒阐名义,孔学昭仪刑。

煌煌精一传,千岁如日星。

默契入玄化,冲居澹聪明。

圣心仰熙缉,吾道方施行。

微官窃臣从,列侍随公卿。

恭闻圣贤训,内顾惕若惊。

天颜不盈丈,帝鉴无留形。

虽无献纳权,恐有玷辱情。

古来致君术,感格须至诚。

庶几涓埃力,或使海岳增。

作诗戒同志,敢谓此地荣。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在经筵听讲《中庸》后所作,表达了对儒家经典和圣贤之道的深刻感悟与敬仰。

诗中首先描绘了帝王治理国家的宏大场景,通过“龙飞御八极”、“虎殿开群经”等形象,展现了帝王的威严与学问的博大。接着,诗人赞美了礼乐制度的辉煌与冠裳服饰的华美,强调了中庸之道的深邃与至精,以及其蕴含的幽渺微言与通达神灵的力量。诗人认为,中庸之道的核心在于内心的戒惧与外在的位育能力,它不仅关乎个人修养,也关乎社会秩序的建立。

进一步,诗人提到宋代学者对儒家名义的阐述与孔子法律思想的弘扬,赞扬了《精一传》的辉煌,将其比作永恒的日星。他相信,通过深入理解并实践《中庸》,可以达到与宇宙自然的默契,实现内心的淡泊与智慧。诗人表达了对圣贤之道的向往与追求,认为这将有助于国家的治理与个人道德的提升。

最后,诗人以自己的身份为小官,谦虚地表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但内心仍充满敬畏与自省,担心自己的言行可能玷污圣德。他引用古代致君之术,强调诚意的重要性,并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诗人以诗的形式向志同道合者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与决心,认为这样的努力虽微不足道,却有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李东阳对儒家经典的高度敬仰与深入思考,以及他对圣贤之道的真诚追求和实践精神。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五月十三日山弟亡辰夜间不寐哭而有诗

今日复何日,日永夜亦长。

夜长不得寐,起坐心彷徨。

去年今岁间,倏忽异存亡。

生同为兄弟,死独归山冈。

呢呢笑语声,隐隐灯烛光。

开缄得遗稿,理箧见故裳。

此物久已尘,谁遣在我傍。

我病人废食,万外中攒戕。

老亲不汝悲,悲即恐我伤。

汝妇不敢啼,呜呜咽空房。

我亦念衰老,含悲茹肝肠。

谁无骨肉亲,而独此祸殃。

三年四衰绖,行路为酸伤。

难将百丈绳,系此白日光。

白日有明灭,我哀那可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拟古出塞七首(其一)

平明集帅府,有令事西征。

官军二万众,列骑分团营。

我身虽短小,名次当先行。

征南竞投籍,征北多埋名。

男儿在节义,临难敢偷生。

本图报恩私,功名何重轻。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拟古出塞七首(其六)

休营息军士,鸣角卧清晓。

传闻遣麾下,献捷云台表。

朝廷屡西顾,此事系不小。

赏赉慰勤劳,奖谕激忠孝。

再拜受玺书,酬恩古来少。

开边固非计,境土当自保。

驻马立辕门,伫听班师诏。

形式: 古风

偶成

狄青在广南,寇盗尽削平。

首功数十万,独遗智高名。

岂无金龙衣,肖似难可明。

功疑古惟重,之子乃独轻。

由来古名将,事主贵忠诚。

近闻章州牒,强半皆良氓。

孟轲有明训,善战服上刑。

此辈竟何事,吁嗟安足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