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号甘露灭所至问者甚多作此

老俨化身甘露灭,不妨须发著伽梨。

虚舟阅世鸱夷子,彗帚□除王伯齐。

香火共修心老大,楼钟重听意凄迷。

馀生未觉全无累,折脚铛犹手自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释德洪的形象与心境。首句“老俨化身甘露灭”,以“老俨”象征僧人的高龄与修行的深厚,通过“甘露灭”这一佛教术语,暗示其心灵的净化与解脱。接着,“不妨须发著伽梨”一句,描述了僧人穿着袈裟的形象,体现了其对佛教传统的遵循。

“虚舟阅世鸱夷子”中,“虚舟”比喻僧人不带任何牵挂地游历世间,如同鸱夷子(古代的一种船)一般,象征着超脱世俗的智慧与自由。“彗帚□除王伯齐”可能是指僧人以清净之心扫除心中的杂念,无论是王还是伯齐,都代表了世俗地位与权力,暗示了僧人对这些外在事物的超越。

“香火共修心老大”表明僧人与信徒共同修行,心灵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更加成熟。“楼钟重听意凄迷”则描绘了僧人在听到寺庙钟声时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往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思考,情感深沉而复杂。

最后,“馀生未觉全无累,折脚铛犹手自提”表达了僧人即使在晚年,也依然保持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不为生活琐事所累,体现了其淡泊名利、自在洒脱的人生态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海上初还至南岳寄方广首座

天风吹笑落人间,白发新从死地还。

往事暗惊如昨梦,此生重复见名山。

倦禅想见堆危坐,知法应抛放纵闲。

初嚼芳鲜动诗思,一篇先寄倩君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陈生携文见过

海外归来两鬓秋,自嗟无地可逃羞。

携筇肯过惊时听,炊黍能为信宿留。

睡触屏风讥富贵,笑分脔社致公侯。

遗编家世丹青著,铁砚磨穿未肯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至筠二首(其一)

乞浆问路到筠溪,天气清和得所宜。

父老相逢班草坐,风光初过采茶时。

摩挲禅榻营春睡,想像斋厨办晚炊。

白首不知舟壑走,壁间来读旧题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至筠二首(其二)

偶唤归舟隔乱溪,春山偏与晚相宜。

自寻熟路悬崖去,正是新秧刺水时。

身健已如秋社燕,梦回犹看客亭炊。

雨窗灯火清相对,画出渊明五字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