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于鳞子与元美郊行二首(其二)

去去春萝好,行行朝雨寒。

路迷频勒马,尘起一弹冠。

宛转溪园出,依稀江路看。

所嗟情不惬,无处问渔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郊外行进的场景,充满了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沉流露。首句“去去春萝好”以“去去”二字开篇,营造了一种行进中的动态感,同时“春萝好”则点出了季节的美好,暗示着旅程的愉悦。接着,“行行朝雨寒”一句,通过“朝雨”和“寒”字,不仅描绘了清晨的雨景,也暗含了旅途中的凉意,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淡淡的哀愁。

“路迷频勒马,尘起一弹冠”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行进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诗人因道路不明而多次勒住马匹,尘土飞扬中,他甚至需要弹去头上的尘埃,形象地表现了旅途的艰辛与不易。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具体的行动,还蕴含了诗人对未知旅程的探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态度。

“宛转溪园出,依稀江路看”则将视角转向了沿途的风景。溪水环绕的田园和隐约可见的江边之路,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宛转”和“依稀”两词,分别描绘了路径的曲折和景色的朦胧,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意境的深远。

最后,“所嗟情不惬,无处问渔竿”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遗憾与思考。面对美好的自然景色,诗人却感到情感上有所欠缺,似乎在寻找某种心灵的寄托或归宿。这里的“渔竿”通常象征着隐逸的生活方式,诗人或许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或是对当前生活状态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郊外行进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生活、自然与自我之间的复杂情感体验。

收录诗词(772)

宗臣(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 字:子相
  • 号:方城山人
  • 籍贯:兴化(今属江苏兴化)
  • 生卒年:1525~1560

相关古诗词

送张明府谪教湖州

自古悲行路,于今更畏途。

才名收倚马,宦计失飞凫。

白日晴开越,青山乱入吴。

传经稍欲慰,咫尺对西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与钱惟重步月下

秋风何处起,兹夕倍堪嗟。

不见碧云色,难禁孤月华。

客愁惊蟋蟀,乡思忽蒹葭。

谁谓天河远,翩翩汉使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岁暮

霜雪不堪暮,阴阳莽自过。

泪偏儿女尽,情为岁华多。

留滞非吾意,凄凉柰尔何。

寸心无可折,落日满庭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送王判

可叹日为别,兼之岁欲残。

青袍今作吏,白发已盈冠。

鸿雁千门夕,梅花一骑寒。

风尘好自爱,行路古来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