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杖赠西原道人

山人赠尔藤一枝,怪形偃蹇如蛟螭。

平生丘壑我所爱,魑魅惊走安敢窥。

梓潼当年赠桃竹,书阁照夜然青藜。

吁嗟古人迹已远,能无此物相扶持。

赵州八十始行脚,芒鞋健步双庞眉。

登山涉水览幽胜,意倦未必忘归期。

旧传化龙不复见,能解虎斗安足奇。

吾师履行极平坦,世人方寸生九疑。

云山住处本禅寂,猿鸟为伴真相知。

大千由来在脚底,要探理窟穷玄机。

鼓枻还从甬东去,出门一笑孤云飞。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朱希晦所作的《藤杖赠西原道人》。诗中以藤杖为引子,描绘了赠予道人的藤杖之怪异形态,如同蛟龙般偃蹇,充满了神秘与力量。接着,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以及藤杖能守护其不受邪恶之物侵扰的寓意。

诗中提到梓潼当年赠予的桃竹杖,以及书阁中照亮夜空的青藜,通过这些典故,进一步强调了藤杖的珍贵与象征意义。诗人感叹古人已逝,但仍有此物相伴,给予心灵上的支持与慰藉。

随后,诗人借赵州和尚八十岁开始行脚的故事,赞扬了道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即使身心疲惫,也不忘归期。诗中提到化龙和虎斗的传说,虽非亲眼所见,却也体现了对道人非凡能力的敬佩。

最后,诗人描绘了道人云山住处的禅寂生活,与猿鸟为伴的和谐景象,展现了道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诗中“大千由来在脚底”一句,寓意着道人对宇宙真理的深刻洞察,而“要探理窟穷玄机”则表达了对探索宇宙奥秘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藤杖的赞美,不仅展现了道人的形象与精神境界,也蕴含了对自然、历史、哲学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道家文化的独特见解和情感寄托。

收录诗词(179)

朱希晦(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顺帝至正末隐居瑶山,与四明吴主一、萧台赵彦铭吟咏雁山中,称雁山三老。明初荐于朝,命未至而卒。有《云松巢集》

  • 籍贯:温州乐清

相关古诗词

和戴文准

材重椅桐价璧瑜,山川清气孕魁奇。

谈经夺席输年少,独步当今更有谁。

君如局促辕下驹,平生志气壮万夫。

虞卿穷愁书始著,孟轲好辨言非迂。

今人虽生古人后,古人岂与今人殊。

要吞五车在胸次,取之无尽用有馀。

圣贤道脉传不泯,名悬万代日月俱。

致君唐虞比稷契,岂但可托六尺孤。

文风远扬起颓俗,才行杰出称醇儒。

我今见君一倾盖,情同鱼水交欢娱。

丈夫重义轻富贵,厚颜滥禄非吾徒。

却笑扬郎老执戟,一官不徙谁吹嘘。

多君韫椟同美玉,不待善价安肯沽。

何妨教儿压新酒,长歌且鲙松江鲈。

形式: 古风

借韵简叔向陈先生

干戈寻满地,愁杀杜陵人。

云蔽青霄日,风扬碧海尘。

积骸腥血满,飞檄羽毛新。

倦坐凭乌几,长吟岸白纶。

拥麾思宿将,伏阙忆忠臣。

何日枭群寇,馀波泽四民。

朝廷安反侧,草莽足容身。

会见祠郊庙,歌诗荐白麟。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次韵自述寄连隐君

林下栖迟好,一窝天地春。

流年催白发,随分守清贫。

伯乐能知马,商锄不识麟。

素琴当挂壁,黄卷久堆尘。

交友慕徐稚,从人嘲子云。

世情多反覆,道味独醇真。

田野深禾黍,溪流半藻蘋。

白云閒伴鹤,明月静窥人。

酾酒能无醉,论文会有因。

相期游汗漫,垂钓汉江滨。

形式: 排律

答李子光

群鸡溷野鹤,意气独昂昂。

谁料红尘里,能逢白玉郎。

双凫俱北翥,一雁独南翔。

久别何须叹,相思岂易量。

声名过沈鲍,制作拟班扬。

笑我人材拙,何如袜线长。

流年悲白发,却老慕仙方。

仅得清而瘦,终期寿且昌。

篱边栽细菊,径底植修篁。

抱瓮田畦外,操觚涧水傍。

蹉跎千里志,愁绝九回肠。

公子多文翰,天葩压众芳。

朝廷崇礼乐,歌颂美成康。

堂上莱衣舞,阶前萱草香。

瑶琴弹绿绮,雅调合清商。

指日罗英俊,承恩步玉堂。

形式: 排律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