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宋代禅宗诗人释克勤的《偈五十三首》之四十五,通过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道德与智慧的深刻洞察。
"深深处,无物堪比伦。" 开篇以“深深处”描绘一种深远、难以言喻的境界,暗示着超乎寻常的真理或智慧,而“无物堪比伦”则强调这种境界的独特性和不可比拟性。
"浅浅个,两手相分付。" 这一句通过对比“深深处”的深邃与“浅浅个”的简朴,形象地表达了在深邃的真理面前,一切复杂的道理都变得简单明了,如同将深奥的道理通过双手传递给他人一样直接和清晰。
"以一统万,穿众穴于毫端。" “以一统万”意味着以单一的理念或原则统摄万物,体现了道家“一即是多,多归于一”的哲学思想。“穿众穴于毫端”则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理念如何细微到极致,如同在毫末之间穿行,却能影响万物。
"补短截长,握秤尺于掌内。" 这里运用了“补短截长”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在道德修养上,人们应该善于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去除过长的缺点,就像在手掌中掌握了一把秤尺,能够准确衡量并调整自己。
"意气不从天地得,英雄岂藉四时推。" 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真正的英雄气概并非源自天地赋予,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与自我超越,不受四季更替的影响,体现了禅宗中关于内在修为与外在环境关系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宇宙真理、道德修养、个人修为等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和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