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

深深处,无物堪比伦。浅浅个,两手相分付。

以一统万,穿众穴于毫端。

补短截长,握秤尺于掌内。

意气不从天地得,英雄岂藉四时推。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出自宋代禅宗诗人释克勤的《偈五十三首》之四十五,通过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道德与智慧的深刻洞察。

"深深处,无物堪比伦。" 开篇以“深深处”描绘一种深远、难以言喻的境界,暗示着超乎寻常的真理或智慧,而“无物堪比伦”则强调这种境界的独特性和不可比拟性。

"浅浅个,两手相分付。" 这一句通过对比“深深处”的深邃与“浅浅个”的简朴,形象地表达了在深邃的真理面前,一切复杂的道理都变得简单明了,如同将深奥的道理通过双手传递给他人一样直接和清晰。

"以一统万,穿众穴于毫端。" “以一统万”意味着以单一的理念或原则统摄万物,体现了道家“一即是多,多归于一”的哲学思想。“穿众穴于毫端”则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理念如何细微到极致,如同在毫末之间穿行,却能影响万物。

"补短截长,握秤尺于掌内。" 这里运用了“补短截长”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在道德修养上,人们应该善于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去除过长的缺点,就像在手掌中掌握了一把秤尺,能够准确衡量并调整自己。

"意气不从天地得,英雄岂藉四时推。" 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真正的英雄气概并非源自天地赋予,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与自我超越,不受四季更替的影响,体现了禅宗中关于内在修为与外在环境关系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宇宙真理、道德修养、个人修为等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和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73)

释克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六)

叶落知秋,动弦别曲。定光拈手,智者点头。

承当于文彩未彰前,相照向是非得失外。

不涉廉纤,如何通信。万景徒有象,孤云本无心。

形式: 偈颂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七)

玄玄玄,太颟顸。了了了,没边表。

有生有灭,特地乖张。无去无来,转见漏逗。

不起寂灭定,而现诸威仪。

不舍凡夫法,而修诸胜行。

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形式: 偈颂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八)

大人具大见,大智得大用。

一飞六月息,一诺千金重。

滔天必江海,崔嵬必山岳。

先知觉未知,先觉觉后觉。

打开无尽藏,运出无价珍。

不依倚一物,显示本来人。

形式: 偈颂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九)

突出难辨,久参未免躇蹰。

信手拈来,后学那知端的。金风扇物,玉露垂珠。

雁过长空,蛩吟幽砌。

一一七穿八穴,明明百匝千重。

何必棒喝交驰,方论照用。

直下悬崖撒手,便有恁么人么。

见义不为非勇士,临危不变始惊群。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