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陈献章所作,名为《介轩》。诗中以“正道无委辙,邪蹊多旁通”开篇,巧妙地将正道与邪路进行对比,强调了坚守正道的重要性。接着,“周旋一失足,百川不可东”,进一步阐述了在人生道路上一旦偏离正轨,后果不堪设想的道理。
“所以古人介,蚍蜉视三公”,通过古人坚守节操的典故,比喻小人物对大人物的不屑,强调了人格独立和坚守原则的重要性。“去此日云远,谁能蹑其踪”,表达了远离正道的危险,以及追随正道的艰难。
“伟哉康大夫,仰止柳下翁”,赞美了康大夫和柳下惠的高尚品德,以此为楷模,鼓励人们追求道德的高标。“华构揭巨扁,烈烈生清风”,描绘了宏伟建筑上的大匾额,象征着道德力量如同清风一般深入人心。
“岂比桃李花,森如千丈松”,将桃李花与千丈松进行对比,前者轻浮易折,后者坚韧不拔,以此来比喻道德品质的高下。“下焉鞭埃氛,上焉追鸿濛”,表达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不受外界影响。
最后,“愿言坚砥柱,屹向横流冲”,表达了诗人希望像砥柱一样,在人生的激流中坚定前行,不畏困难。“心乎苟勿替,会见收奇功”,鼓励人们只要内心坚守,终将收获非凡的成就。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修养和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