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明田寺会杨李二生于碧玉三首(其一)

已宅连延紫盖椒,寻山依旧不辞遥。

借床未暇桑三宿,解饭还须水一瓢。

风外野云俱淡荡,雨馀秋气亦萧条。

故人适有登高约,又拄枯藤过野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宅院连接着紫色的椒树,即便远山寻访也不怕路遥。
还没来得及借用他家床榻小憩三晚,吃饭还得自己提水一瓢。
窗外田野的云彩都显得轻盈飘荡,雨后秋天的气氛更显寂寥。
老朋友恰好约我一同登高望远,又要拄着枯藤走过野桥。

注释

宅:住宅。
延:延伸。
紫盖椒:紫色的椒树(可能指代某种植物)。
寻山:登山。
遥:遥远。
借床:借用床铺。
桑三宿:在桑树下停留三晚。
解饭:做饭。
水一瓢:一瓢水。
风外:窗外。
野云:野外的云彩。
淡荡:轻盈飘荡。
雨馀:雨后。
秋气:秋天的气息。
萧条:寂寥。
故人:老朋友。
登高约:登高之约。
枯藤:干枯的藤蔓。
野桥:野外的小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胡寅在明田寺与友人杨、李二人相遇的情景。首句“已宅连延紫盖椒”写出了寺庙周围环境的宏伟和色彩,紫盖椒象征着寺庙的庄严与华美。次句“寻山依旧不辞遥”表达了诗人不畏路途遥远,专程前来相聚的友情。

“借床未暇桑三宿”暗示了诗人旅途劳顿,连住宿都来不及多歇息,只希望能有短暂的休息。接下来,“解饭还须水一瓢”则描绘了简朴的生活状态,即使只是粗茶淡饭,也感到满足。

“风外野云俱淡荡,雨馀秋气亦萧条”两句,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秋日景色的感触。

最后,诗人“故人适有登高约”,得知朋友邀他一同登高望远,不禁又提起精神,准备再次走过那“又拄枯藤过野桥”的景象,展现出友情的深厚和对相聚的期待。

整首诗以景寓情,既描绘了旅途中的艰辛,又流露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636)

胡寅(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学者称致堂先生,后迁居衡阳。胡安国弟胡淳子,奉母命抚为己子,居长。秦桧当国,乞致仕,归衡州。因讥讪朝政,桧将其安置新州。桧死,复官。与弟胡宏一起倡导理学,继起文定,一代宗师,对湖湘学派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著作还有《论语详说》、《读史管见》、《斐然集》等

  • 字:明仲
  • 籍贯:宋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
  • 生卒年:公元1098年~公元1156年

相关古诗词

过益阳

侨寄家连楚,归游岳背衡。

川原渐旧国,鲑菜惬平生。

淮海风难定,江湖浪岂平。

春融一杯酒,下马且同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过疏山题一览亭梁溪公所书也二首(其二)

林梢斜月堕金盆,接影苍茫白雾翻。

欲倚小栏收遁景,试凭长啸卷遐昏。

寒山濯濯空堆皱,野水瀰瀰不待源。

莫道此亭观览富,未如宾日上天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过疏山题一览亭梁溪公所书也二首(其一)

手遮西日到疏山,忽得昏鸦敛翅间。

未暇拈香参佛祖,且须襆被扣禅关。

月林散影参差静,风磬传音窈渺閒。

拟买一廛通水竹,杖藜他日寄疏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过鼎澧

沅澧春风拂马鞭,客愁何事四无边。

于今榛棘三州地,自昔坻京百姓天。

安得鸣鸡连比屋,空馀归雁落平川。

一觞莫酹怀沙魄,且对桃红李白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