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梦有悟

交友沦殁尽,悠悠劳梦思。

平生所厚者,昨夜梦见之。

梦中几许事,枕上无多时。

款曲数杯酒,从容一局棋。

初见韦尚书,金紫何辉辉。

中遇李侍郎,笑言甚怡怡。

终为崔常侍,意色苦依依。

一夕三改变,梦心不惊疑。

此事人尽怪,此理谁得知。

我粗知此理,闻于竺乾师。

识行妄分别,智隐迷是非。

若转识为智,菩提其庶几。

形式: 古风

翻译

朋友们一个个离世,只剩下我在孤独中思念。
平生最亲近的人,昨晚在梦中相见。
梦中经历了许多事情,醒来却只是一瞬间。
在梦中畅饮几杯酒,悠闲地下了一局棋。
初次遇见韦尚书,他的金紫官服闪烁耀眼。
接着遇到李侍郎,他的笑容十分和蔼。
最后见到崔常侍,神情显得十分依恋。
一夜之间三次变化,梦境如此真实令人不疑。
这样的事情人人都觉得奇怪,其中的道理谁能理解。
我略微懂得这个道理,是从竺乾师那里听来的。
认识行为源于妄念分别,智慧隐藏在迷惑之中。
如果能将认识转化为智慧,或许就能接近觉悟的境地——菩提。

注释

交友沦殁尽:朋友都已去世。
悠悠劳梦思:长久地在梦中思念。
平生所厚者:平生最为看重的朋友。
款曲数杯酒:尽情地喝了几杯酒。
韦尚书:古代官职,这里指一个友人。
李侍郎:古代官职,这里指另一个友人。
崔常侍:古代官职,这里指第三个友人。
一夕三改变:一夜之间梦境三次转变。
竺乾师:指佛教僧侣,可能是一位智者。
识行妄分别:认知行为源自错误的分别心。
智隐迷是非:智慧被迷惑所掩盖。
菩提其庶几:接近佛教中的觉悟状态。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梦境中所见所感的深刻体会。开篇“交友沦殁尽,悠悠劳梦思”展现了诗人对于过去友谊的追忆和怀念,而“平生所厚者,昨夜梦见之”则说明了这些珍贵的友情在梦中得以重逢。

梦境部分“梦中几许事,枕上无多时。款曲数杯酒,从容一局棋”描绘了一场宴饮围棋的温馨场景,这种安逸自如的情形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友情的向往和渴望。

接下来的“初见韦尚书,金紫何辉辉。中遇李侍郎,笑言甚怡怡。终为崔常侍,意色苦依依”则是对梦中所遇到的三位朋友的描述,每一个字眼都透露出诗人对于他们的敬重与不舍。

而“一夕三改变,梦心不惊疑。此事人尽怪,此理谁得知”表达了诗人对于梦境变化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梦中所见所感的深刻理解和接受。

最后,“我粗知此理,闻于竺乾师。识行妄分别,智隐迷是非。若转识为智,菩提其庶几”则揭示了诗人对于生命、友情乃至宇宙之理的深刻领悟,以及对禅理的参悟。这一部分体现了诗人超越世俗的智慧与境界。

整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友情和生命真谛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妇人苦

蝉鬓加意梳,蛾眉用心埽。

几度晓妆成,君看不言好。

妾身重同穴,君意轻偕老。

惆怅去年来,心知未能道。

今朝一开口,语少意何深。

愿引他时事,移君此日心。

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

及至死生际,何曾苦乐均。

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

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

一折不重生,枯死犹抱节。

男儿若丧妇,能不暂伤情。

应似门前柳,逢春易发荣。

风吹一枝折,还有一枝生。

为君委曲言,愿君再三听。

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

形式: 古风

安稳眠

家虽日渐贫,犹未苦饥冻。

身虽日渐老,幸无急病痛。

眼逢闹处合,心向闲时用。

既得安稳眠,亦无颠倒梦。

形式: 古风

岁晚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形式: 古风

岁暮

已任时命去,亦从岁月除。

中心一调伏,外累尽空虚。

名宦意已矣,林泉计何如。

拟近东林寺,溪边结一庐。

形式: 古风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