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张昌时宿高明寺

幽卧不知觉,窗悬寒日初。

矧伊夜来雨,溪声到吾庐。

故人挽我出,忽枉天际书。

跻险敢自休,青山转篮舆。

相逢竹间寺,共撷园中蔬。

残僧谁在亡,奄忽十载馀。

茗果话畴昔,新晴报钟鱼。

东雷亦已鸣,百草苕颖舒。

奈何与之子,齿发日夜疏。

眷此不能发,牵衣更踌蹰。

明朝各回首,世事将焉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汪藻与友人在高明寺相聚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之美和人情之暖。首句“幽卧不知觉,窗悬寒日初”,以“幽卧”展现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而“寒日初”则暗示时间的流逝,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

接着,“矧伊夜来雨,溪声到吾庐”,通过夜雨和溪流的声音,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生机。诗人被友人的来信唤醒,决定前往高明寺与友人相会。在前往的路上,“故人挽我出,忽枉天际书”,体现了友情的深厚与意外的惊喜。

到达寺庙后,“跻险敢自休,青山转篮舆”,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险的精神,同时也描绘了沿途的美景。与友人相聚,“相逢竹间寺,共撷园中蔬”,在竹林与菜园中共享美食,生活气息浓厚。

然而,诗人也感到了时光的流逝,“残僧谁在亡,奄忽十载馀”,对老僧的离去表达了哀伤之情。在交谈中,“茗果话畴昔,新晴报钟鱼”,通过品茶吃果,回忆往昔,享受当下,同时感受到新晴的愉悦。

最后,“东雷亦已鸣,百草苕颖舒”,春天的气息弥漫,万物复苏,预示着新的开始。但诗人也意识到岁月不待人,“奈何与之子,齿发日夜疏”,感叹自己与友人的青春不再,岁月匆匆。

“眷此不能发,牵衣更踌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不舍。结尾“明朝各回首,世事将焉如”,既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感慨,也是对友情与相聚的珍惜。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友情、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收录诗词(339)

汪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初文学家。又号龙溪。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字:彦章
  • 号:浮溪
  • 籍贯:饶州德兴(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79~1154

相关古诗词

孙益远试归堕车败面已而荐书至作诗戏之以送其行

羊公作三公,政办一肱折。

功名方鼎来,讵叹养生拙。

孙郎少奇伟,面满若霜月。

胡为忽颠隮,有物食之缺。

宁非造物意,怪子卧岩穴。

长年脸边红,漫自供酒缬。

顾令冠盖底,未省识此杰。

何妨暂相顾,一访唐举决。

朝来清镜里,黄色两眉彻。

居然万马群,老骥已超绝。

聊将钓竿手,遮日向西阙。

琼林风帽稳,醉度樱笋节。

从渠关宴上,儿女笑鬷蔑。

谁能为公豪,玉瑑挥作雪。

形式: 古风

徽州班春古岩寺呈诸僚友

揆日奉明诏,班春出孤城。

和风递鼓鼙,细雨迷旆旌。

渺渺度阡陌,溪山照人明。

幽花不孤芳,好鸟相应鸣。

陇麦已争秀,畦秧亦微萌。

食新知有期,及我凋瘵氓。

古寺依绝壁,林端列飞甍。

残僧四五人,静若无所营。

石室广百肘,嵌空自天成。

泉甘与茶宜,就挹岩下清。

伏槛肆遐瞩,归云入檐楹。

数农前致辞,貌野意则诚。

兹幸枉冠盖,使君岂无情。

频年苦饥虚,奚用恤此生。

守昔在闾里,先畴每躬耕。

起家三绝馀,谬忝符竹荣。

无术布宽大,低头愧鳏茕。

愿言同抚绥,永绝愁叹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阻溪涨宿诸暨县上省院

暑湿倦行役,依投得禅关。

空堂纳清风,坐见香霏还。

积水共天远,高僧与云闲。

传闻扁舟人,宿昔庐兹山。

姝者已千载,诸峰高烟鬟。

当时功名成,止在谈笑间。

今岂无国士,宸游一何艰。

凭高望行朝,小雨犹斑斑。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试闱同宋德操陈纯中登稽古阁晓望

双睫不能熟,疏钟起初晓。

危栏扶力上,层檐挂云表。

群峰苍玉如,开帘四环绕。

向来声利场,自今眼界小。

两君天下士,一见意倾倒。

有此风味佳,未受秋思恼。

我昔溪上住,盟言寄鸥鸟。

今年纵得来,官事间日少。

樊笼更樊笼,归途天样杳。

是处非不佳,千虑舒怀抱。

浮云且东来,吾家隔林杪。

境熟断难忘,终念今朝好。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