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何山登道场

中流望极山头寺,溪午闻钟泊柳津。

春草细沾微雨润,老松高与碧虚邻。

鹤归烟麓书堂废,虎去寒岩藓石皴。

无奈薄游归路晚,水边风旆湿征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在江心眺望远处山头的寺庙,正午时分听到钟声停泊在柳树旁的渡口。
春天的青草被细雨滋润得翠绿,古老的松树高耸入云,紧邻着蔚蓝的天空。
白鹤归巢,书堂静寂,荒废在烟雾缭绕的山脚;老虎离去,寒冷的岩石上长满苔藓。
遗憾的是,短暂的游玩已近傍晚,归途中的水边,风旗被湿润,沾染了旅途的尘土。

注释

中流:江心。
山头寺:山顶上的寺庙。
溪午:正午时分的溪流。
柳津:柳树下的渡口。
春草:春天的青草。
微雨润:细雨滋润。
碧虚:蔚蓝的天空。
鹤归:白鹤归巢。
书堂废:书堂荒废。
虎去:老虎离去。
藓石皴:岩石长满苔藓。
薄游:短暂的游玩。
归路晚:傍晚的归途。
风旆:风中的旗帜。
征尘:旅途中的尘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永颐所作的《游何山登道场》,描绘了诗人游览山寺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流望极山头寺”,写诗人站在江流之中远眺山上的寺庙,展现出山水之间的开阔景象。次句“溪午闻钟泊柳津”,描绘了午间在柳树下的渡口停船,悠扬的钟声回荡在静谧的溪边。

第三句“春草细沾微雨润”,细腻地描绘了春天小雨过后,春草上沾染的湿润,富有生机。第四句“老松高与碧虚邻”,则以老松的形象,象征着岁月的沧桑和高洁的精神境界。

第五句“鹤归烟麓书堂废”,通过想象白鹤归巢,暗示书堂的荒凉,可能曾经的读书声已成过往。第六句“虎去寒岩藓石皴”,进一步渲染了山间的寂静,虎迹已无,只有岩石上的青苔见证了时光的流转。

最后一句“无奈薄游归路晚,水边风旆湿征尘”,表达了诗人游兴已尽,夕阳西下,不得不踏上归途,风中的旗帜被晚风吹得湿润,沾染了旅途的尘土,流露出淡淡的离愁。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寺周围的自然景色,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僧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深深敬畏。

收录诗词(116)

释永颐(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葺唐栖旧庐

矫时无峻节,立行亏众美。

远岳惮孤征,徘徊就乡里。

人情好愉悦,我老齐贤鄙。

娓娓听乡言,时时容侧耳。

前脩不可见,法社渐凋毁。

名山半征徭,祖塔乱獐麂。

林筑无清资,泽居循旧址。

凿牖纳晴曦,莳竹临幽泚。

时将了岁寒,闭户春风里。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越溪吟

石磊磊,猿啾啾,越王霸业秋山头。

英雄丧尽知何数,可怪犹存浣纱处。

当时月照清溪头,美人如水逐东流。

至今片石终难改,千载犹含泽国羞。

形式: 古风

感雁来红

落落云中雁,亭亭阶下草。

草心将变红,雁声来已早。

霜风日夜催,对此忘吾老。

玲珑叶数层,次第颜色好。

燕脂染尽时,倚栏如醉倒。

年年秋雁来,每被吟情恼。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赠术者王髯

王君僧服而胡须,赠我手写千隶书。

秦汉古法沦俗笔,钟王秘刻藏绮疏。

君游市俗谁问此,我好奇古贫无馀。

閒来古寺看画壁,醉去野店烹寒鱼。

击竹有时谈九命,无钱踏雪走千墟。

问君岁晚君何如,家有老婢归田庐。

形式: 古风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