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殿卿神通寺见贻之作

花宫留妙唱,綵笔遍高僧。

说法从初起,谈诗出上乘。

五言争刻烛,一字了传灯。

玄度前身是,风流益可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在神通寺中,高僧与文人雅士共聚一堂,以诗会友,以佛法交流的场景。李攀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内的文化氛围与精神追求。

“花宫留妙唱”,开篇即以“花宫”点明地点,暗示了寺庙环境的清幽与雅致,而“妙唱”则预示着高僧们将带来超凡脱俗的歌声,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抹神秘与庄严的气息。

“彩笔遍高僧”,“彩笔”象征着文采飞扬,此处不仅指诗人的笔墨,也暗含了高僧们智慧的光芒。这句诗描绘了文人们与高僧们共同挥洒才情的场景,体现了知识与智慧的交融。

“说法从初起,谈诗出上乘”,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高僧们从最初的佛法讲解开始,到后来深入探讨诗歌艺术,展现了他们对精神与艺术的双重追求。这里的“上乘”既指佛法的高深境界,也暗喻了诗歌创作的卓越水平。

“五言争刻烛,一字了传灯”,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文人们在创作时的激烈竞争与专注投入。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里用“刻烛”形容时间紧迫,表现了诗人创作时的紧张与激情;“一字了传灯”则形象地表达了每个字都蕴含着深意,仿佛点亮了一盏智慧之灯,传递着深远的思考与感悟。

“玄度前身是,风流益可凭”,最后两句通过引用历史人物玄度,表达了对在场文人风度与才华的高度赞赏。这里的“风流”不仅指个人的风采,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气度与精神风貌。整首诗在赞美之余,也寄托了对理想人格与文化传承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神通寺内文人与高僧交流的和谐场景,更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精炼的语言,传达了对精神追求与艺术创造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敬仰与传承。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同许右史游南山寺宿天井寺

古寺马蹄前,荒山断复连。

阶危孤石倒,厓响乱泉悬。

乔木堪知午,回峰半隐天。

不因许玄度,谁此得攀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龙集寺

千林窥壑险,一径入云愁。

峰落青莲色,灯悬白日幽。

香台高枕出,涧水闭门流。

闻道群龙集,明珠自可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锦阳川九塔寺观许右史碑

名山谐夙好,况复近吾庐。

岚影浮斜照,兹川锦不如。

空林双树老,寒塔九华疏。

一片头陀石,新文六代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元日

五十江湖客,风尘一事违。

渔樵供药饵,雨雪偃荆扉。

白发诗篇苦,清斋病色微。

平生拚纵酒,今日不知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