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雨师谁遣送馀春,珍重天公惠我民。
且看欢颜垂白叟,莫愁頩颊踏青人。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朱熹所作,名为《和喜雨二绝(其一)》。诗中描绘了雨水对民众的恩惠与喜悦之情。
首句“雨师谁遣送馀春”,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降雨的自然现象比作雨师的派遣,巧妙地表达了雨水在春天末尾到来的情景,仿佛是特意为延续春意而降临。接着,“珍重天公惠我民”一句,直接赞美了上天的仁慈,认为这场雨是对百姓的恩赐,充满了感激之情。
后两句“且看欢颜垂白叟,莫愁頩颊踏青人”,则进一步展现了这场喜雨带来的普遍喜悦。无论是年老的长者,还是年轻的青年人,都因这场及时的雨水而露出欢颜。这里通过“白叟”与“青人”的对比,不仅体现了雨水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益处,也暗示了雨水对于生活各方面的积极影响,从老到少,从农事到日常,皆能从中获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与赞美。
不详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黄昏一雨到天明,梦里丰年有颂声。
起望平畴烟草绿,只今投笔事农耕。
极目平畴半欲枯,遥知精祷意无馀。
更怜不待豚蹄祝,便得污邪暗满车。
九重清夜仰昭回,旱魃知从何处来。
不是幽人祈得雨,又烦丹诏走风雷。
晴窗挥汗苦骄阳,雨槛披衣快晚凉。
多谢龙公馀事业,为驱寒谷变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