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章国华祈雨呈平父诸兄三首(其二)

九重清夜仰昭回,旱魃知从何处来。

不是幽人祈得雨,又烦丹诏走风雷。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祈雨的场景与期待之心。首句“九重清夜仰昭回”,以“九重”象征皇权之高远,“清夜”则渲染出夜晚的宁静与庄重,诗人仰望天空,似乎在等待着某种昭示。次句“旱魃知从何处来”,旱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旱神,此处借指干旱现象,诗人疑惑地询问干旱从何而来,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不解与担忧。

接着,“不是幽人祈得雨”,“幽人”常指隐居之人,这里暗示是某位隐士通过祈祷求得了雨水,但诗人紧接着否定这一假设,转而说“又烦丹诏走风雷”。丹诏,即帝王的诏书,此处指皇帝通过发布诏令,借助天威(风雷)来降雨。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皇权干预自然现象的想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们对干旱的焦虑、对雨水的渴望,以及对自然与皇权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诗中寓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刻联系,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宇宙秩序的探索与反思。

收录诗词(1440)

朱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字:元晦
  • 号:晦庵
  • 籍贯:云谷老
  • 生卒年: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相关古诗词

和章国华祈雨呈平父诸兄三首(其三)

晴窗挥汗苦骄阳,雨槛披衣快晚凉。

多谢龙公馀事业,为驱寒谷变炎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山馆诸兄共赋骤雨鹭鸶二绝(其一)

平畴焦渴不堪论,箫鼓悲秋彻帝阍。

霹雳一声云自墨,山前山后雨翻盆。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山馆诸兄共赋骤雨鹭鸶二绝(其二)

雨罢微塘凛欲秋,飞来白鸟便夷犹。

从今认得横塘路,水远天长百不忧。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唐石雪中

春风欲动客辞家,霖潦纵横路转赊。

行到溪山愁绝处,千林一夜玉成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