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巍所作,名为《先大夫曾署大沽河过此有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偶然经过先父曾经游历之地时的感慨与追思。
首句“偶过先子曾游处”,点明了地点与时间的巧合,诗人不经意间踏上了先父的足迹。接着,“触物逢人倍感伤”一句,描绘了诗人面对周围景物与人物时,内心涌起的强烈哀伤之情。这种情感源自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先父的深深思念。
“每讶沧桑谁变改,翻悲天地有存亡。”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他惊讶于世事的变迁,感叹着自然与人间的无常。这里的“变改”不仅指自然环境的变化,更包含了人事的更迭与生命的消逝。诗人悲叹的是,无论天地如何变化,总有生命在其中消亡,这让他感到深深的悲哀。
“当年渔父犹知德,旧日官衙不见墙。”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过去与现在的不同感受。渔父代表着朴素、自然的生活状态,而“知德”则暗示了道德与智慧的存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昔日官衙的痕迹已不复存在,象征着权力与物质的流逝。这一对比,既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现实变迁的无奈。
最后,“向晚潮声和泪落,寒烟带日色苍苍。”这两句以生动的景象收尾,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向晚时分,潮水的声音伴随着泪水落下,寒烟笼罩着一片苍茫的日色。这样的画面,不仅渲染了诗人的悲伤情绪,也寓意着对逝去时光的深深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先父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