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公水

村南鲍公山,山北鲍公水。

高穴逗远源,泠泠落山嘴。

玉色与饴味,不可他味比。

竹树四蒙密,翠藤相披靡。

漫郎昔少年,幽居得之此。

临窥若有遇,爱叹无时已。

浮名未污染,永矢终焉尔。

奈何中弃入长安,十载风尘化旧颜。

欢嚣满耳不可洗,此水泠泠空在山。

形式: 古风

翻译

村庄南边有鲍公山,山北则是鲍公水潺潺。
山涧源头深远流长,清泉泠泠滑过山崖边。
水质如玉甜如蜜,世间再无其他可相比。
竹林树木环绕浓密,翠绿藤蔓交错蔓延。
昔日的漫郎青春年少,在此幽居享受这美景。
偶尔回顾仿佛遇见,对这里的喜爱赞叹无尽。
名声虽浮华未染尘,我心始终坚守在此。
无奈中被送往长安,十年风尘磨灭了容颜。
耳边尽是喧嚣难以洗净,唯有这泠泠流水空自山间流。

注释

鲍公山:村庄南边的山。
鲍公水:山北的溪流。
高穴:山涧。
远源:源头遥远。
泠泠:清凉的声音。
玉色:水质清澈似玉。
饴味:甘甜如蜜。
蒙密:茂密。
披靡:交错延伸。
漫郎:泛指过去的自己。
幽居:隐居。
临窥:偶尔回顾。
爱叹:喜爱感叹。
浮名:虚名。
永矢:永远坚守。
终焉尔:始终如此。
奈何:无可奈何。
长安:古代都城。
风尘:世事纷扰。
欢嚣:喧闹声。
空在山:只存在于山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景象,开篇即以“村南鲍公山,山北鲍公水”引人入胜,将读者带入一个被鲍公山和鲍公水环抱的宁静世界。接下来的“高穴逗远源,泠泠落山嘴”则从声音上加深了这种宁静感,泉水的流淌声在山谷间回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也逐渐展现,通过“玉色与饴味,不可他味比”表达了自己对这里美好生活的珍视和独特的感受。而“竹树四蒙密,翠藤相披靡”则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这里的竹林密布,藤蔓交织,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又生机勃勃的环境。

诗人在这片美丽的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漫郎昔少年,幽居得之此”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现今生活的满足。而“临窥若有遇,爱叹无时已”则透露出一种对于人生际遇的珍惜与感慨。

然而,即便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诗人的内心也充满了对浮世浮名的警醒和拒斥,“浮名未污染,永矢终焉尔”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坚守自我的决心。最后,诗人对于离开这一切的无奈与不舍,通过“奈何中弃入长安,十载风尘化旧颜”和“欢嚣满耳不可洗, 此水泠泠空在山”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即便身在喧闹的都市之中,那清澈泉水声依然回响在心头。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僧德殊家水帘求予咏

淙淙万音落石颠,皎皎一派当檐前。

清风高吹鸾鹤唳,白日下照蛟龙涎。

浮云妆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县。

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臧仓

位在万乘师,孟轲犹不遇。

岂云贫与贱,世道非吾趣。

意行天下福,事忤由然去。

命也固有在,臧仓汝何与。

形式: 古风

酴醾金沙二花合发

相扶照水弄春柔,发似矜夸敛似羞。

碧合晚云霞上起,红争朝日雪边流。

我无丹白知如梦,人有朱铅见即愁。

疑此冶容诗所忌,故将樛木比绸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嘲叔孙通

马上功成不喜文,叔孙绵蕝共经纶。

诸君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作圣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