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硖石山

朝登硖石巅,霁色浮高宇。

长冈抱回龙,怪石骇奔虎。

古刹凌层云,中天立鳌柱。

万室涌鱼鳞,晴光动江浒。

曲径入藤萝,行行见危堵。

寺僧闻客来,袈裟候庭庑。

登堂识遗像,画绘衣冠古。

乃知顾况宅,今为梵王土。

书台空有名,湮埋化烟莽。

葛井虽依然,日暮饮牛羖。

长松非旧枝,子规啼正苦。

古人岂不足,身后窅难睹。

悲风振林薄,落木惊秋雨。

人生一无成,寂寞知何许。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贝翱的《登硖石山》,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登临硖石山的壮丽景色和深沉的感慨。

首先,诗人以“朝登硖石巅,霁色浮高宇”开篇,描绘了清晨登顶时,阳光初照,山色如洗的壮丽景象。接着,“长冈抱回龙,怪石骇奔虎”,通过山势的蜿蜒和奇石的险峻,展现了山的雄伟与险峻。随后,“古刹凌层云,中天立鳌柱”,描绘了古老的寺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如同海中的巨鳌,增添了神秘与庄严的气息。接下来,“万室涌鱼鳞,晴光动江浒”,以鱼鳞般的屋舍和江边的光影,展现了山下村落的繁荣与自然风光的和谐。

诗人进一步深入山中,通过“曲径入藤萝,行行见危堵”描绘了山路的曲折与藤蔓的缠绕,以及沿途的险峻景致。接着,“寺僧闻客来,袈裟候庭庑”,展现了僧侣的热情与山寺的宁静。在“登堂识遗像,画绘衣冠古”中,诗人通过古寺中的画像,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最后,诗人以“乃知顾况宅,今为梵王土”表达了对古代文人顾况故居今已变为佛寺的感慨。通过“书台空有名,湮埋化烟莽”感叹历史遗迹的消逝与遗忘。诗人还提到了“葛井虽依然,日暮饮牛羖”,以葛井的依旧存在,反衬出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在“长松非旧枝,子规啼正苦”中,通过长松与子规鸟的哀鸣,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人事沧桑的深深感慨。

整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入了对历史遗迹的追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收录诗词(8)

贝翱(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读杜诗有感

几年京国暗戈矛,沦落谁怜杜甫愁。

春漏也曾嗔录事,秋饥仍复问彭州。

平生节槩穷逾见,小技文章老更优。

我亦此身无定处,夕阳孤倚仲宣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杨妃醉卧图

夜倾玉碗葡萄酒,晓进金盘荔子浆。

莫道海棠真自醉,故将酣眼盼渔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紫箫歌为贝廷珍赋

湘江老竹饱霜雪,圆如赤琼劲如铁。

摩挲碧藓生秋香,尚带湘娥泪痕血。

梧溪老人人中龙,一朝入手誇奇逢。

截作渔家紫玉管,学得丹山双凤鸣雌雄。

年来移家东海峤,眼前独恨知音少。

相逢海上春山光,慨然掷赠开怀抱。

老人渴饮酒一瓢,醉披谪仙宫锦袍。

乘舟即泛大江涛,起坐篷窗吹此箫。

海天月白云寥寥,起舞水底百尺之潜蛟。

恍若东坡夜游赤壁下,草木振动山崩摇。

老人老人真不俗,馀子焉能继高躅。

十年海上居绝尘,门对苍烟秋一幅。

既不肯掉舌下七十城,又不屑折腰为五斗粟。

但知吹箫醉酒学神仙,此乐平生无不足。

形式: 古风

听雨楼

一年过京口,帆飞疾如走。

半江疏雨隔篷听,泻下骊珠三百斗。

一年过汉阳,雪山翻怒泷。

黄鹤矶头泊船住,醉听秋雨眠西江。

一年过东海,急雨乱洒船窗外。

洞庭帝子鸣钧天,蓬莱仙人锵玉佩。

故人邀宿听雨楼,玉山颠倒恍然醉,一笑使我消离愁。

公本拿云夫,我亦听雨客。

明朝大晴当奋飞,万里天风振鹏翼。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