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生别离即死别离,痛弱子老妻,千里幽魂归榭幕;
人饥溺由己饥溺,看黄童白叟,一路血泪洒江淮。
这首诗《挽任兰生公》是清代诗人王廉所作,通过悲痛的笔触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与人性的悲凉。
首句“生别离即死别离”,开篇便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了战争中生与死的瞬间转换,将生死别离的残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接着,“痛弱子老妻”一句,直接点明战争对家庭的毁灭性打击,弱小的孩子和年迈的妻子成为战争的无辜受害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无情摧残生命的深切同情。
“千里幽魂归榭幕”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战死者灵魂的归宿,千里之外的战场,成为了他们永远的安息之地,而“榭幕”一词则赋予了这一场景一种凄凉而肃穆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战争带来的哀伤与悲痛。
下半部分“人饥溺由己饥溺”承上启下,从个体的苦难扩展到群体的悲惨命运,揭示了战争中人民生活的极度困苦。这里“饥溺”双关,既指物质上的匮乏,也暗喻精神上的沉沦,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对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影响。
“看黄童白叟,一路血泪洒江淮”则是全诗情感的高潮,通过对老幼两代人的描写,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推向极致。黄童(儿童)与白叟(老人)作为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他们的泪水与血迹,成为了江淮大地上战争创伤的鲜明标志,深刻反映了战争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凝重的笔调,深情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悲凉,不仅表达了对战争受害者的深切同情,也对战争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不详
本无庸福到奇才,君竟死,我余生,踽踽凉凉,负从前一诺初心,相期成白首;
纵有狂名震流俗,天不怜,人又妒,苍苍莽莽,问此后几根傲骨,何处觅青山。
驾窦氏燕山而上;开岭南泮水之奇。
栽培厚德拟生成,方冀九龄锡嘏,杖履长依,讵料泰山颓,吾将安仰;
伯仲大名垂宇宙,回思六月出车,勋劳如昨,既为天下痛,亦哭其私。
宋时范忠宣,昭代刘文清,与公家世相同,五大洲出建奇勋,独让贤侯千古;
书上韩荆州,士荐孔北海,愧我深恩未报,三神山惊传噩耗,顿倾广厦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