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东皋讲师(其二)

东皋何事字无功,讲罢应知万法空。

时枕苕溪作归梦,临平一路藕花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翻译

在东皋这个地方,为何连字都显得无能为力?
讲解完毕后,应该明白世间万物皆为空幻。

注释

东皋:泛指田园或隐居之地。
字无功:形容文字无法表达深奥的佛法或哲理。
讲罢:讲解完毕之后。
万法空:佛教术语,指世间一切法都是空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时枕:时常枕着。
苕溪:古代浙江吴兴的一条河流。
归梦:思乡之梦。
临平:地名,在今浙江杭州市附近。
藕花风:莲花盛开的风,象征清雅与美好。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牟巘所作,名为《赠东皋讲师(其二)》。诗中表现了禅宗对待世间万事的超然态度和对空性的体悟。

“东皋何事字无功”,这里的“东皋”可能是指某位高僧或学者居住的地方,或者是别称。“字无功”则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世间万物,包括文字,都不能真正抓住其本质,都是空泛无用的。

“讲罢应知万法空”,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前面的思想。这里的“讲罢”是指禅学中的讲解和探讨,“万法空”则是佛教中常见的概念,即所有现象、规律都是空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接下来的两句“时枕苕溪作归梦,临平一路藕花风”,则是在描绘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时枕苕溪”可能是指作者在某个地方暂居或静坐,“作归梦”则表达了一种向往回到禅定的宁静世界的情怀。

最后,“临平一路藕花风”,这里的“临平”可能是形容一种地理环境,或者是心境。“一路藕花风”则是在描绘自然景色,同时也隐喻着作者内心的一种清净无为的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世间万物空性的反思,以及对禅定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收录诗词(408)

牟巘(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献甫
  • 籍贯:井研(今属四川)

相关古诗词

赠罗竹山术者(其三)

靴纹纸帐稻畦衲,榾柮地垆煨芋供。

此是人间真富贵,莫将轻易许渠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

赠罗竹山术者(其一)

此君乃肯与人事,辩舌生风有竹山。

何似竹林惟痛饮,嗒然臧否两相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赠罗竹山术者(其二)

鱼须翠碧都抛却,重糈今居卜隐中。

门外有来能握粟,为渠满意说年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长儿授馆于杭每休暇过仲实家相与谭经析理间则饮酒赋诗为乐今闰秋十四日会于复轩相视而笑曰好天凉月即中秋况今岁两中秋乎乃留饮剧论夜参半蝉联不休情愈郁穆予闻之甚喜因为诗寄之

共饮方酣月满楼,剧谈无寐露侵裘。

此宵此景应难值,吾婿吾儿亦罕俦。

情谊浑如同一姓,风流不负两中秋。

绝怜老子婆娑甚,破戒何当大白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