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毗陵刘博士

毗陵古郡接江堧,赴任琴书共一船。

下岸且寻甘露寺,到城先问惠山泉。

秋蟾吐槛供吟兴,野鹤偎床伴醉眠。

官散道孤诗格老,算应双鬓更皤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毗陵这座古老的郡城紧邻江边,我带着琴书乘船前往任职。
刚上岸就去找寻甘露寺,进城第一件事就是打听惠山泉水。
秋天的明月挂在门槛上,激发了我的诗兴;野外的鹤儿依偎床边,陪我醉眠。
官职虽闲,但诗风日渐老练,想来两鬓也该增添更多白发了。

注释

毗陵:古代地名,今江苏常州一带。
江堧:江边的开阔地带。
赴任:去任职。
琴书:携带的乐器和书籍。
甘露寺:一处名胜古迹。
惠山泉:著名的泉水。
秋蟾:秋天的月亮。
吟兴:作诗的兴趣。
野鹤:野生的鹤。
官散:官职闲暇。
道孤:道路孤独。
诗格老:诗风老练。
双鬓:两边的鬓角。
皤然:形容头发斑白。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禹偁所作,名为《寄毗陵刘博士》。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如下:

诗人开篇即描绘出一幅古郡江堧图景,“毗陵古郡接江堧”写出了毗陵县城依水而建的壮丽景象。而“赴任琴书共一船”则透露出诗人的游子情怀,表明诗人带着琴和书籍踏上去往新任的旅程,展示了诗人对文化艺术的重视。

接着,“下岸且寻甘露寺,到城先问惠山泉”两句表现出诗人对于名胜古迹的向往之情。甘露寺和惠山泉都是当时著名的旅游景点,诗人急于探访这些地方,显示了其对自然美景和佛教文化的尊崇。

“秋蟾吐槛供吟兴”一句描绘出秋夜明月下蟾蜍吐丝的情景,通过“野鹤偎床伴醉眠”则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之美的赞赏和向往。这些意象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体验。

最后,“官散道孤诗格老,算应双鬓更皤然”两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的感慨,以及对年华流逝和白发渐多的无奈。这里的“官散道孤”意味着仕途上的寂寞与孤独,而“双鬓更皤然”则是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待人的叹息。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一首集山水田园诗意境与士大夫怀抱于一体的佳作。

收录诗词(670)

王禹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字:元之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
  • 生卒年:954—1001

相关古诗词

寄海州副使田舍人

系即匏瓜转即蓬,可怜踪迹与君同。

眼前有酒长须醉,身外除诗尽是空。

闲采紫芝饥可疗,欲浮沧海道应穷。

声名官职相磨折,休忆西垣药树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寄商州冯十八仲咸同年

迁客秋来捧诏还,故人多怪鬓毛斑。

重为东掖垣中士,犹梦西晖亭下山。

静算宦途皆是命,老思身计不如闲。

何时相约同归隐,水竹萧萧并掩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寄献仆射相公(其二)

圣君宵旰念生民,重命甘盘秉国钧。

引马但传三刻漏,喘牛休问四时春。

羹和旧鼎黄金铉,雪压新堤白玉尘。

应念前年献诗客,谪官无俸不胜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寄献仆射相公(其一)

三朝文匠百僚师,再秉洪钧七政齐。

一道白麻来玉署,两条红烛上沙堤。

池波尚浴当时凤,省树犹存旧日鸡。

炉冶正开无弃物,应怜折剑在尘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