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七)

南北虽无适,东西亦似萍。

霞根生石片,象迹坏沙汀。

莽莽蒹葭赤,微微蜃蛤腥。

因思范蠡辈,未免亦飘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南北虽然没有固定的居所,如同东西漂泊的浮萍。
云霞的根基生长在石片上,大象的足迹在沙滩上消失。
广阔的芦苇丛中赤红一片,微风吹过带着淡淡的蜃气和海螺的腥味。
不由得想起范蠡这些人,他们的命运也难免漂泊不定。

注释

南北:指地理位置的南北方向。
无适:没有固定的居所。
东西:指东西方向。
似萍:如同浮萍般漂泊不定。
霞根:云霞的根基。
石片:石头表面。
象迹:大象的足迹。
沙汀:沙滩。
莽莽:广阔无垠。
蒹葭:芦苇。
赤:红色。
微微:稍微,隐约。
蜃蛤:海市蜃楼和贝壳。
腥:带有腥味。
范蠡:古代越国大夫,以善于避世著称。
辈:类,一类人。
飘零:漂泊不定,流离失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末时进入匡山,乘船游历的景象和心情。诗中“南北虽无适,东西亦似萍”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如同浮萍一般,无处安身。接下来的“霞根生石片,象迹坏沙汀”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匡山的美丽与壮观,"霞根"指的是山脚下的云霞,而"象迹"则是比喻大象在河岸留下的足迹,形容河流两岸的沙石被侵蚀。

“莽莽蒹葭赤,微微蜃蛤腥”一句,通过对水生植物和小虫子的描写,表现了秋天的气息和生命力。"莽莽"形容蒹葭(一种水生草本植物)的茂密,而"微微"则是描述蜃蛤(一种水中小动物)散发出的腥味。

最后,“因思范蠡辈,未免亦飘零”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士范蠡的怀念,同时也透露出自己漂泊不定、命运多舛的心情。"未免亦飘零"则是说尽管有所思索和怀念,但自己的生活状态依旧是飘忽无定的。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漂泊,以及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八)

晓色千樯去,长江八月时。

雨淙山骨出,槔擉岸形卑。

野水畬田黑,荒汀独鸟痴。

如今是清世,谁道出山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秋末长兴寺作

荒寺古江滨,莓苔地绝尘。

长廊飞乱叶,寒雨更无人。

栗不和皱落,僧多到骨贫。

行行行未得,孤坐更谁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秋末江上望

莽莽古江滨,纷纷坠叶频。

烟霞谁是主,丘陇自伤神。

吞并宁唯汉,凄凉莫问陈。

尽随流水去,寂寞野花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秋末江行

四顾木落尽,扁舟增所思。

云冲远烧出,帆转大荒迟。

天际霜雪作,水边蒿艾衰。

断猿不堪听,一听亦同悲。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