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叔石月屏图

日月行上天,下照万物根。

向之生荣背则死,故为万物生死门。

东西两交征,昼夜不暂停。

胡为虢山石,留此皎月痕常存。

桂树散疏阴,有若图画成。

永叔得之不能晓,作歌使我穷其原。

或疑月入此石中,分此二曜三处明。

或云蟾兔好溪山,逃遁出月不可关。

浮波穴石恣所乐,嫦娥孤坐初不觉。

玉杵夜无声,无物来捣药。

嫦娥惊推轮,下天自寻捉。

绕地掀江蹋山岳,二物惊奔不复见。

留此玉轮之迹在青壁,风雨不可剥。

此说亦诡异,予知未精确。

物有无情自相感,不间幽微与高邈。

老蚌向月月降胎,海犀望星星入角。

彤霞烁石变灵砂,白虹贯岩生美璞。

此乃西山石,久为月照著。

岁久光不灭,遂有团团月。

寒辉笼笼出轻雾,坐对不复嗟残缺。

虾蟆纵汝恶觜吻,可能食此清光没。

玉川子若在,见必喜不彻。

此虽隐石中,时有灵光发。

土怪山鬼不敢近,照之僵仆肝脑裂。

有如君上明,下烛万类无遁形,光艳百世无亏盈。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苏舜钦创作,名为《永叔石月屏图》,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石月中嵌有明月的奇异景象。诗中将日月比作天地间的生命之源,赋予它们以生命,生动展现了它们的运行规律。接着,诗人以虢山石上的月痕为引,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月与石之间关系的猜想与思考。

诗人运用了“桂树”、“永叔”、“胡为”、“浮波穴石”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他提出了月是否真的存在于石中,或是月兔逃遁至石中的假设,以及月光如何穿透石壁,影响周围环境的种种想象。通过这些想象,诗人探讨了自然现象背后可能蕴含的哲学意义,以及月光对于自然界的影响。

诗中还提到了“嫦娥”这一神话人物,她被描述为月光的守护者,与玉杵、玉轮等元素交织在一起,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神话色彩。诗人通过嫦娥的故事,表达了对月光永恒不变的赞美,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最后,诗人以“老蚌”、“海犀”、“彤霞”、“白虹”等自然现象为例,强调了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感应,无论是在深邃的海底还是在高远的天空,这种感应都是存在的。同时,诗人也借由“玉川子”的形象,表达了对这种神秘力量的向往与好奇。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诗人成功地将自然之美与哲学之思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既美丽又富有哲理的画面。

收录诗词(221)

苏舜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集》

  • 字:子美
  • 籍贯:开封(今属河南)
  • 生卒年:1008—1048

相关古诗词

演化琴德素高昔尝供奉先帝闻予所藏宝琴而挥弄不忍去因为作歌以写其意云

双塔老师古突兀,索我瑶琴一挥拂。

风吹仙籁下虚空,满坐沈沈竦毛骨。

按抑不知声在指,指自不知心所起。

节奏可尽韵可收,时于疏澹之中寄深意。

意深味薄我独知,陶然直到羲皇世。

曲终瞑目师不言,忽言昔常奉至尊。

祥符天子政多暇,诏求绝艺传中阍。

紫宸仗退霜日红,随鞭入对蓬莱宫。

平戎一弄沃舜聪,貂珰壁立亦动容。

紫兰之袍出禁府,声华一日千门通。

今来老病卧泽国,赏音不遇前事空。

一双玉鹤天上飞,人间但见枯死桐。

幸逢宝器惬心手,因声感旧涕洒胸。

顾我踟蹰不忍去,将行更欲留悲风。

形式: 古风

寄王几道同年

新安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眼看好景懒下马,心随流水先还家。

步头浴凫暖出没,石侧老松寒交加。

怀君览古意万状,独转涧口吟幽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水轮联句

痛矣真源丧,纷纭物象来。

水轮今若此,世事亦宜哉。

上下车交辐,周旋斗转魁。

咸渊日微堕,仙窟月初开。

旁柅从为用,垂縆重亦回。

枘多初不晓,机密暗相该。

圃外沧浪泄,庭间霹雳摧。

玉飞千仞表,缨挂九泉隈。

翻覆殊难定,牵连巧自媒。

建瓴今比速,抱瓮此相哀。

平视曾无觉,深窥遂可猜。

团团释子壁,轧轧雁王台。

解见陶埏运,宁观将毂推。

造端原有发,汲用始知材。

本异道家意,定遭怡士咍。

转圆非雅具,攲器有深灾。

持满忘前监,相倾自下催。

流风无以复,视此一裴回。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和石曼卿明河咏

八月银河好,天高夜自明。

楼台通迥意,风露得馀清。

几为浮云乱,都宜小雨晴。

离人强回首,耿耿邈无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