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贶少林寺

达磨自云传佛心,绪言迷世到于今。

既携只履归西域,安得遗灵在少林。

孤月正明高殿冷,清风不断老松深。

谢公自爱山泉美,肯为幽禅此访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达摩自己说他传承了佛的心法,他的教诲至今仍让人迷惑世间。
他带着一只鞋子回到西域,怎能在少林寺留下他的精神遗产呢?
孤独的月亮照亮寂静的高大殿堂,清风吹过古老的松树林不断.
谢公自爱山泉的美景,难道他会为了探寻幽静的禅修而来这里吗?

注释

达磨:佛教高僧,达摩祖师。
绪言:教导或教诲。
迷世:使世人困惑。
只履:一只鞋子,象征达摩的简单行囊。
西域:古代中国西部地区,这里指佛教东传之地。
遗灵:遗留的精神或影响。
少林: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
孤月:明亮的孤独月亮。
高殿:高大的殿堂。
冷:寂静、清冷。
老松:古老的松树。
谢公:泛指对山水有深厚感情的人,如谢灵运。
山泉美:美丽的山泉景色。
幽禅:幽静的禅修。
访寻:寻找、探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司马光的作品,名为《和君贶少林寺》。诗中表达了对佛教文化传承的一种敬仰之情,也反映出作者对于自然美景与精神寄托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

"达磨自云传佛心,绪言迷世到于今。"

这两句通过提及达磨(即菩提达摩,佛教六祖)的故事,表明了佛法的心灵传承,以及这种精神追求在历经时光流转后依然存在的现实状态。

"既携只履归西域,安得遗灵在少林。"

这里,作者设想菩提达摩携带着他的修行之物返回西域,而他的精神遗产却留在了中国的少林寺。这两句诗强调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孤月正明高殿冷,清风不断老松深。"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少林寺夜景图:明亮的月光照耀着空旷而静谧的高台与殿宇,清凉的晚风在古老的松树间回旋不息。这是一种超凡脱俗、宁静致远的情境。

"谢公自爱山泉美,肯为幽禅此访寻。"

最后两句诗则表达了作者司马光本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喜爱,以及他愿意为了追求内心的清净与安宁而到访少林寺这种充满禅意的地方。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精神传承和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对于精神寄托的向往。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和君贶寄河阳侍中牡丹

真宰无私妪煦同,洛花何事占全功。

山河势胜帝王宅,寒暑气和天地中。

尽日玉盘堆秀色,满城绣毂走香风。

谢公高兴看春物,倍忆清伊与碧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和君贶任少师园赏梅

寒压春头草未芽,喜闻置酒赏新葩。

官仪赫奕三川守,野意萧疏四皓家。

不用管弦妨淡泊,岂容桃李竞繁华。

昏鸦散乱传呼出,归路林间烛影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和君贶暮秋四日登石家寺阁晓泛洛舟.登阁

嬉游乘晓霁,登览犯秋寒。

不出埃尘外,安知在壤宽。

宫前断山碧,林表落霞丹。

欲下惜佳趣,相留更倚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