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用韩昌黎诗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为韵作十诗(其三)

独醒众所忌,尸素心怀惭。

既有不堪七,岂止宜休三。

再刖皆自取,百谪其犹甘。

归欤一丘壑,卜筑兰陵南。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翻译

我独自清醒,却被众人忌恨,内心充满羞愧。
既然已经承受不住生活的艰辛,又何止是应该暂时休息呢。
即使多次遭受贬谪,也是咎由自取,我心甘情愿。
我渴望回归自然,决定在兰陵南部择地筑屋。

注释

独醒:独自清醒,指与众不同或特立独行。
尸素:形容行为拘泥,不灵活。
惭:羞愧。
不堪:难以承受,忍受不了。
七:泛指多,这里可能指生活的艰难。
宜休:适宜休息,引申为应当退隐。
再刖:再次遭受贬谪,古代常用‘刖’代指被流放。
自取:咎由自取,自己招来的。
甘:甘愿,乐意。
归欤:回去吧,出自《诗经》,表示归隐的愿望。
一丘壑:一片山林,象征自然和隐居生活。
兰陵南:兰陵的南部,具体地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蔡戡的作品,他以韩昌黎的诗风为灵感,创作了十首关于新居的诗篇,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中表达了诗人的独特见解和坚韧性格。

"独醒众所忌",诗人自比为清醒独立之人,却遭众人误解或排挤,暗示了他的孤独与不被理解。"尸素心怀惭",他以尸素自比,意为自己虽然清贫,但内心充满愧疚,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成就来之不易,而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

"既有不堪七,岂止宜休三",这里的"七"和"三"可能是数字的隐喻,表达诗人面对困境,即使经历再多的艰难困苦("不堪七"),也不仅仅满足于暂时的休息("宜休三"),显示出他的坚韧和不屈。

"再刖皆自取,百谪其犹甘",诗人将自己比喻为遭受多次贬谪的人,但他认为这些挫折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表现出一种自我承担和积极面对的态度。"甘"字表达了他对逆境的甘之如饴。

最后两句"归欤一丘壑,卜筑兰陵南",诗人决定回归自然,选择在兰陵南部建造新居,表达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蔡戡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挫折时的坚定与淡然,以及他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收录诗词(255)

蔡戡(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官吏。蔡襄五世孙,蔡伸嫡孙。始居武进,初以荫补溧阳尉,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累官宝谟阁直学士。七年,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八年,知江阴军。历广东、京西转运刮宫,广东、湖南提刑。淳熙十年(1183)由湖广总领徙建康府总领,寻徙淮西总领。光宗绍熙元年(1190)为浙东提刑,召除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五年,兼知临安府,再任湖广总领。宁宗庆元二年(1196)知隆兴府。嘉泰元年(1201)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勤政爱民,赢得清声。生性洒脱,不肯与权奸为伍。韩侂胄掌权后,便告老还乡。才华出众,著作甚丰

  • 字:定夫
  • 籍贯:福建仙游
  • 生卒年:1141—1182

相关古诗词

新居用韩昌黎诗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为韵作十诗(其二)

忆昔少年日,抗志期青云。

宦游三十载,所历多艰勤。

四持湖海节,再饷江淮军。

全家得饱暖,何以报吾君。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新居偶成二诗示邻人李子真(其二)

我得祇园十亩间,清沟一带巧萦环。

芟夷丛竹通幽径,指点荒城当远山。

攲枕清宵闻鹤唳,凭栏终日伴鸥閒。

西邻赖有诗人在,二老风流任往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新居偶成二诗示邻人李子真(其一)

薄宦归来卜数椽,悭囊倍费买山钱。

地幽不减林泉盛,天阔浑疑风月偏。

事与心违方问舍,客将老至合归田。

平生豪气今如此,百尺楼高空自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遣兴(其二)

醉里乾坤大,閒中日月长。

静观佛理妙,顿与世缘忘。

晚景无多日,浮生有底忙。

渔翁真得趣,一叶寄沧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