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灵显观中的生活情景,充满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之美。诗人吕岩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画卷。
首联“素衣丹壑寄生涯,相近衡茅共几家”,开篇即点明了隐士的身份和生活环境。穿着朴素的衣物,隐居于色彩斑斓的山谷之中,与周围的几户人家为邻,生活简单而宁静。这里不仅展现了隐士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暗示了他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颔联“卧听松音临水石,坐看山色老烟霞”,进一步描绘了隐士日常生活的场景。他躺在床上,倾听松树随风摇曳的声音,仿佛与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都产生了共鸣;坐在水边,观赏着山色与云雾交织的美景,时间似乎在这里变得缓慢,让人心境宁静。这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描写,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心旷神怡的氛围。
颈联“林中有鹤窥来客,岩畔无人见落花”,则将视角转向了更为细腻的自然细节。林间偶尔有鹤飞过,好奇地观察着来访的客人,这一幕既神秘又充满诗意;而在岩石旁,落花无声地飘落,却无人欣赏。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静谧与隐士生活的孤独,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敬仰。
尾联“但把琴书消白昼,不须炉里炼丹砂”,收束全诗,点明了隐士的生活方式。他以弹琴读书来度过白天的时光,享受精神上的愉悦,而不是追求长生不老的丹砂炼制。这不仅是对传统修仙观念的反叛,也是对真正意义上的“长寿”——心灵的宁静与满足——的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