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汉末桓帝时期一个自诩精通音律的郎官马子侯,他请来客人吹奏笙竽,自己则作陌上桑(一种古代乐器)。他反过来说这是凤鸟将要出现的征兆。左右的人都假意赞美他好,但马子侯却摇头表示怀疑。
通过这首诗,作者似乎在讽刺当时一些自视甚高、喜欢沽名钓誉之人的虚伪行为,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风气,即人们往往对那些自称有才能的人阿谀奉承,而真正的才华却不被认可。诗中运用了古代吉祥的象征如凤鸟,但又通过马子侯的摇头表现出一种质疑和讽刺的态度,表明作者对于这种风气持有批判的眼光。
应璩作为魏晋时期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蕴含哲理,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同时也体现了个人情感和思考。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小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深刻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