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留召伯埭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

平生山林下,散发颇箕踞。

一官走王事,三伏在道途。

我非褦襶儿,亦尔困驰骛。

居然恋俎豆,安得免羁絷。

区区竟何营,汩汩此飘寓。

渊明应笑人,有底不归去。

形式: 古风

翻译

清风不愿吹来,烈日不愿落下。
一生都在山林中,披散头发,随意而坐。
为了官职奔忙,三伏天还在道路上奔波。
我不是懒散之人,也如此疲惫地忙碌。
竟然对官位留恋,怎能免除束缚。
我究竟追求什么,就这样匆匆忙忙漂泊。
陶渊明应该笑话我,为何还不归隐田园呢?

注释

清风:凉爽的风。
不肯:不愿意。
烈日:炽热的太阳。
不肯暮:不愿傍晚降临。
山林下:山林之间。
散发:披散头发。
箕踞:随意张开两腿坐着。
一官:一个小官。
走王事:为官事奔忙。
三伏:最热的季节。
道途:道路。
褦襶儿:懒散的人。
困驰骛:疲于奔命。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象征官位。
羁絷:束缚。
区区:微不足道。
营:追求。
汩汩:形容忙碌。
飘寓:飘泊不定。
渊明:陶渊明。
有底:到底。
不归去:不回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酷热夏季中因公务奔波于道路上的无奈与感慨。开篇“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生动地勾勒出炎炎夏日的炙热景象,清风难求,烈日长留,让人感到十分烦躁。

接着“平生山林下,散发颇箕踞”透露出诗人平日里对自然美好的向往和享受,他喜欢在山林中散发,感受到大自然的凉爽。然而现实中的公务使他无法如愿,“一官走王事,三伏在道途”表明了他不得不在炎热的夏季奔波于道路上处理国事。

“我非褦襶儿,亦尔困驰骛”则是诗人自嘲,他不是那种只会追求华丽外表而不顾实际的人,但自己也被繁杂的事务所困扰。他虽然喜欢平静的生活,“居然恋俎豆”,但却“安得免羁絷”,无法摆脱职责与世俗的束缚。

最后,“区区竟何营,汩汩此飘寓”诗人感慨地询问自己的努力和奔波究竟是为了什么,只留下无奈的心声。而“渊明应笑人,有底不归去”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无力感,就像古代哲学家渊明一样,应该对世事冷眼相待,但内心深处又有着无法释怀的情绪。

这首诗通过对比平日山林生活与炎热夏季奔波之间的差异,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好、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职责束缚和世俗无奈的感慨。

收录诗词(75)

尤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小字季长,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南宋著名诗人、大臣、藏书家。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进士第。初为泰兴令。孝宗朝,为大宗正丞,累迁至太常少卿,权充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又曾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光宗朝为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授礼部尚书兼侍读。卒后谥号“文简”。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原有《梁溪集》五十卷,早佚。清人尤侗辑有《梁溪遗稿》两卷,刊行于时

  • 字:延之
  • 号:遂初居士
  • 生卒年:mào)(1127年—1202年

相关古诗词

己亥元日

玉历均调岁启端,东风又逐斗杓还。

萧条门巷经过少,老病腰支拜起难。

白发但能欺槁项,青春不解驻朱颜。

馀龄有几仍多幸,占得山林一味閒。

形式: 七言律诗

乐山堂

草堂有遗基,榛莽岁月久。

我来始经葺,挹翠开户牖。

群山供啸傲,万象皆奔走。

所以名乐山,欲企仁者寿。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台州郡斋杂咏十二首.双岩堂

两岩郁青苍,中有堂突兀。

回廊外环绕,脩竹布行列。

悬崖上幽径,窥壁见遗碣。

面墙谁所筑,除去碍膺物。

形式: 古风

台州郡斋杂咏十二首.玉霄亭

青山围郡城,东望独空远。

苍茫溟海近,相像蓬莱浅。

朝光上遗堞,云气接虚巘。

羡门与安期,鸾鹤若在眼。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