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隋柳》由明代诗人端淑卿所作,通过描绘隋堤边的柳树,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与自然哀愁交织的意境。
首句“炀帝堤边柳”,点明了地点与主题,隋堤上的柳树,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历史上的炀帝杨广,以及他修建的这条运河。接下来,“凋零几度秋”一句,以时间的流逝和柳树的衰败,暗示着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兴衰。
“蝉声悲故国,莺语怨荒丘。”蝉鸣与黄莺的啼叫,本是自然界中寻常的景象,但在诗人笔下,却充满了情感的色彩。蝉声似乎在哀悼古老的国家,黄莺的叫声则在抱怨荒废的山丘,这两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行殿基何在,空江水自流。”行殿,即指帝王的行宫,这里指的是隋炀帝曾经驻足的地方。如今,行宫已无踪迹,只有江水依旧流淌,这一对比,凸显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变迁。
最后,“行人休折尽,折尽更生愁。”这句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繁华不再的感慨。劝告过路的人不要将柳枝折尽,因为每折一根,都会增添一分对往昔的怀念与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隋堤边柳树的描写,以及对历史遗迹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考,以及对自然美景中蕴含的历史感伤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