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日兴济早行

旱风屯夜云,夜热如病酒。

展转鸡三号,倏忽秋历九。

茸裘覆掩骭,蔽絮传露肘。

独行易伤怀,卫生敢不厚。

朝暾炀林木,热属又奔走。

农氓土作龙,神觋水洒柳。

吁祷日以虔,甘霖竟何有。

燕齐恃二麦,晓夕望南亩。

极目牛尾稀,伤心飞蓬首。

茅檐烟渐出,啼泣遍黄口。

一市聊米盐,连村各携负。

阴阳燮上相,干溢轸元后。

年年振官仓,渺不计生斗。

救荒无善策,备急要经久。

太息桑林情,因风咏星罶。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四月三日清晨在兴济地区的一次早行经历,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地因干旱而引发的农事困境和民众生活的艰辛。

首句“旱风屯夜云”,点明了天气状况,暗示了干旱的背景。接着“夜热如病酒”一句,形象地描述了夜晚的炎热,仿佛人醉酒后的不适感,预示着接下来的酷热难耐。

“展转鸡三号,倏忽秋历九”运用拟声词“鸡三号”,生动地描绘了鸡鸣报晓的情景,同时也暗示时间的紧迫。而“秋历九”则巧妙地将季节与时间概念结合,表达了对秋季的期盼,也暗含了对当前干旱状况的无奈。

接下来的几句“茸裘覆掩骭,蔽絮传露肘”细致地描绘了人们为了抵御酷热所采取的措施,通过穿着的细节反映了生活的艰难。而“独行易伤怀,卫生敢不厚”则表达了个人在面对生活困苦时的孤独感和对健康生活的重视。

“朝暾炀林木,热属又奔走”描绘了清晨太阳升起,林木被阳光照射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人们为了寻找水源或缓解酷热而忙碌奔波的状态。接下来的“农氓土作龙,神觋水洒柳”则展现了农民和巫师祈求降雨的场景,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渴望。

“吁祷日以虔,甘霖竟何有”表达了人们对降雨的迫切期待,但最终却未能如愿,流露出深深的失望之情。“燕齐恃二麦,晓夕望南亩”进一步强调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燕齐地区依赖二麦作为主要作物,日夜期盼着南亩(农田)能迎来雨水。

“极目牛尾稀,伤心飞蓬首”描绘了远眺农田景象,牛尾稀疏,飞蓬(一种草本植物)的种子随风飘散,象征着农作物的枯萎和收成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内心的悲伤。

“茅檐烟渐出,啼泣遍黄口”描绘了村庄中炊烟升起,孩子们哭泣的场景,反映了因干旱导致的生活困难和人们的无助。

“一市聊米盐,连村各携负”描述了集市上人们为购买必需品而忙碌,以及村庄间相互帮助搬运物资的情景,体现了社区间的互助精神。

“阴阳燮上相,干溢轸元后”表达了自然界中阴阳调和的重要性,以及干旱与洪水等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

“年年振官仓,渺不计生斗”指出每年政府都会储备粮食以应对饥荒,但实际分配量微不足道,反映了粮食分配机制的局限性。

“救荒无善策,备急要经久”表达了对解决饥荒问题缺乏有效策略的感慨,强调了长期准备的重要性。

最后,“太息桑林情,因风咏星罶”以叹息的方式表达了对桑林(可能指农田或自然环境)的深情,以及在风中吟唱关于饥饿和希望的歌曲,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早行经历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清代北方地区因干旱引发的农业困境和社会民生的艰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收录诗词(17)

万光泰(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蔡家庄

百里天津上,轻舠溯远流。

行看青掠岸,静觉水争舟。

树里人家少,池边饭磬幽。

客心真汗漫,昧昧失更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次御李韵

清幽蔡氏业,潇洒野人庄。

树郁斜晖色,风浮细草香。

高原宜黍稷,古渡下牛羊。

日暮闲凝睇,微波接渺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盘古沟

青县盘古沟,上有盘古庙。

乾坤始开辟,川原几劫造。

羲文犹称晚,禹工安足绍。

世代已沧桑,传册空名号。

士生千载下,何由穷玄妙。

形式: 古风

晚泊流河驿

一叶栖何处,黄昏泊浅滩。

渔灯穿树细,秋月漾波寒。

梦绕关河回,心随驿路宽。

棹歌中夜起,离思渺无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