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蟫窟棉兰移居韵(其一)

移帑靖节且休论,那有柴桑避俗喧。

阅世浮屠三宿地,可儿学究几家村。

不应晏子仍居市,其奈刘伶既入裈。

犵鸟蛮花此间乐,故山啼杀秭归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新居环境的感慨与思考。首句“移帑靖节且休论”,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告别,同时也暗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接着,“那有柴桑避俗喧”一句,通过引用陶渊明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远离尘嚣、追求宁静的愿望。

“阅世浮屠三宿地,可儿学究几家村”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新居的环境与过往的生活进行对比,暗示新居虽简朴却充满自然与宁静之美,与世俗喧嚣形成鲜明对照。其中,“浮屠”指寺庙,“学究”则指学者,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似乎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归宿。

“不应晏子仍居市,其奈刘伶既入裈”两句,通过引用历史人物晏子和刘伶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于新居环境的满意,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累的态度。晏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以廉洁著称;刘伶则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酒鬼,以放浪形骸而闻名。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新居环境的满足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最后,“犵鸟蛮花此间乐,故山啼杀秭归魂”两句,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新居周围自然环境的美好,以及诗人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犵鸟(即杜鹃)啼叫,蛮花盛开,不仅增添了新居的生机与活力,也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然而,尽管如此,诗人的心灵之魂依然牵挂着故山,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新居环境的描绘和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由与超脱世俗的追求。同时,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纽带。

收录诗词(10)

施士洁(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讳应嘉。是施琼芳的次子;二祖父施菁华,由福建省泉州市晋江西岑村“移居台南”。生于清咸丰五年乙卯(1856年)。六岁能属对,有触类旁通之妙。所以未冠之时,便举秀才。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他二十一岁,赴省参加秋试,中了举人;翌年,二十二岁,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上京都参加春试,中了三甲进士,钦点内阁中书。因为他无意仕途经济,不久使辞官回归

  • 字:沄舫
  • 号:耐公
  • 籍贯:晚署定惠老
  • 生卒年:1856—1922

相关古诗词

和蟫窟棉兰移居韵(其二)

如君能办买山赀,王屋愚公亦可移。

愿唱鹭门归隐曲,共吟蟫窟落成诗。

元龙楼上人何在,朱鸟窗前客未窥。

笑我国于蜗角左,厌厌新妇闭车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和蟫窟棉兰移居韵(其三)

五年消受晚花香,蹇子相于画锦堂。

每对琴尊怀北海,早知金王重元方。

龙荒谪宦依骚雅,鳀国词人奉霸王。

凄绝恒心园里客,吟笺飞度万羊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蟫窟棉兰移居韵(其四)

欲寻净土羼遗民,奈此泥犁黑劫沦。

东海昔年迟蹈我,北山今日恐驱人。

坡翁抵死居无竹,老子平生患有身。

万古阎浮诗冢在,蘧庐天地一微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彰化客次逢月樵归后却寄

青山远入云,春鸟鸣高树。

客来坐弹棋,静中香一炷。

十载卧蓬蒿,领略幽閒趣。

人世等蜉蝣,百年几朝暮。

王侯裈中虱,富贵草头露。

俯仰感万端,存没念亲故。

偶作汗漫游,与子获相遇。

握手话襟期,登临恣盼顾。

悬磴罥丹霞,沧洲点白鹭。

对此放狂歌,应有江山助。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