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宜忠之宁州教授

广文家住白芒原,唐世忠臣阀阅存。

宁郡喜迎新博士,邦人特重旧王孙。

杨花绛帐春云阵,苔藓丹书暮雨痕。

向使汾阳晞暧在,应惭诗礼在名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欧阳玄所作的《送李宜忠之宁州教授》。诗中以广文先生为引子,描绘了其家族的荣耀与传承,以及对即将前往宁州教授的李宜忠的深厚情感。

首联“广文家住白芒原,唐世忠臣阀阅存”,开篇即点明广文先生的家世背景,他出身于白芒原,是唐代忠臣的后裔,家族的显赫地位得以保存。这里通过“忠臣”二字,不仅展现了广文先生家族的历史荣誉,也暗示了其家族的正直与忠诚品质。

颔联“宁郡喜迎新博士,邦人特重旧王孙”,转而描述宁州对新任教授李宜忠的欢迎之情,同时也强调了李宜忠作为“旧王孙”的身份,受到当地百姓的特别尊重。这里的“新博士”与“旧王孙”形成对比,既体现了对李宜忠个人才能的认可,也反映了地方对知识与文化的重视。

颈联“杨花绛帐春云阵,苔藓丹书暮雨痕”,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教授授课时的场景。杨花飘落,如同绛色的帐幕在春日的云阵中展开,象征着知识的传播与智慧的光芒。而暮雨中的苔藓上留下的红色文字痕迹,则寓意着知识的传承与不朽。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将教育与文化传承的主题融入其中。

尾联“向使汾阳晞暧在,应惭诗礼在名门”,以假设的方式表达了对李宜忠的期望与祝福。汾阳晞暧在这里被借指为一种理想的状态或品质,意味着如果李宜忠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他作为名门之后,应当感到自豪并继续发扬光大。这一联不仅是对李宜忠个人的勉励,也是对整个家族乃至社会的一种期许,希望他们能够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学问修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广文先生家族历史的回顾,以及对李宜忠即将赴任的宁州教授职位的赞美,展现了对知识、文化传承以及个人品德的高度重视。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比喻,使得主题鲜明,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收录诗词(76)

欧阳玄(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史学家、文学家。任芜湖县尹三年,不畏权贵,清理积案,严正执法,注重发展农业,深得百姓拥戴,有“教化大行,飞蝗不入境”之誉。在任内,对芜湖名胜古迹,多加保护修葺,据传“芜湖八景”,是其在任时所形成。对每景都题有七律一首(见康熙《太平府志》和《芜湖县志》),常游“荆山寒壁”,因与家乡荆州的荆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之句。离任时,对芜湖依念绵绵。后人将荆山之水取名“欧阳湖”,简称“欧湖”,以志纪念

  • 生卒年:1314年—1320年

相关古诗词

郊天礼成应制

紫坛黄屋夜无风,牲璧初陈月正中。

瑞霭霏微成五色,神光烜赫映重瞳。

千官屏息瞻天表,万国关心在圣躬。

清晓庆云高捧日,箫韶前导驾还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接花木

园丁妙手即花神,换叶移枝伪脱真。

刀剪岂能伤化力,色香无复记前身。

春深自有鸾胶续,岁久行看鹤膝伸。

堪笑微生亦如此,任呼牛马定谁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寄有壬许参政

京华白发染尘埃,喜见文场闭复开。

自是曹参当继相,不然王式肯轻来。

上躬藻火惭无补,众论盐梅属有材。

素志已酬归欲早,相期浊酒坐莓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西明道人

武昌堤上水云身,三十年来识道人。

只为漫游相见少,故知临别赠言频。

憧憧车马红尘老,靡靡江山白发新。

邂逅一回频唱和,锦囊千首未为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