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中秋

月中秋半。正金波委地,绛霄层卷。

唱可哀、空忆人间,记一曲宾云,桂亭双幔。

碧海青天,料今夜、夜凉应倦。

又无言村杵,有泪边笳,不情邻管。追思十年游伴。

叹吴山烟冷,广陵潮满。

把清光、比似元宵,问姮娥肯放。

花灯轻换,瓜果前头,小列个、结璘香案。

怕佩声钗影,俱逐晓风零乱。

形式: 词牌: 解连环

鉴赏

此诗《望梅·中秋》由清代诗人顾贞观所作,描绘了中秋佳节月圆之夜的凄美景象与深沉思绪。

开篇“月中秋半”,以“月”字点题,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神秘的夜晚。接着,“正金波委地,绛霄层卷”,以“金波”形容月光如金色的波浪铺满大地,而“绛霄”则描绘天空如红色的云层,层次分明,营造出一种壮丽而又略带悲凉的氛围。

“唱可哀、空忆人间,记一曲宾云,桂亭双幔。”这一句通过回忆往昔的欢聚场景,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孤独处境的感慨。宾云、桂亭、双幔,这些意象充满了诗意,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温馨而遥远的故事。

“碧海青天,料今夜、夜凉应倦。”诗人想象着碧蓝的海面与青色的天空,在这中秋之夜,即使凉意袭人,也难以抵挡内心的疲惫。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又无言村杵,有泪边笳,不情邻管。”“村杵”、“边笳”、“邻管”分别代表了乡村、边疆和邻近的音乐,它们各自发出的声音,却无法传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一系列的意象,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寂静,更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追思十年游伴。叹吴山烟冷,广陵潮满。”诗人回想起与友人的十年游历,如今却只能独自面对吴山的寒烟与广陵的潮水,感叹时光流逝,友情难再。这种对比,更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

“把清光、比似元宵,问姮娥肯放。”诗人将中秋的月光与元宵节的灯火相比,向嫦娥询问是否愿意让这份光明永远延续。这一问,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也是对人生短暂、美好易逝的感慨。

“花灯轻换,瓜果前头,小列个、结璘香案。”在月光下,人们轻换花灯,摆放瓜果,设立香案,庆祝中秋。这一场景虽是人间的热闹,但与诗人心中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其内心的寂寞。

“怕佩声钗影,俱逐晓风零乱。”最后,诗人担心自己佩戴的饰品在晨风中零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终将消逝,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美丽与哀愁,以及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孤独处境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246)

顾贞观(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华文,、华峰,亦作华封。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 字:远平
  • 号:梁汾
  • 籍贯:江苏无锡
  • 生卒年:1637-1714

相关古诗词

剪湘云.秋海棠叶底多红纹,偶从山中觅得一种,叶上下纯绿,正面尤生翠可爱,花复耐久,因移植书阁,为制此词

瘦却剩烟,娇偏宜雨。傍窥宋墙阴,目断初遇。

别是幽情脂粉外,那得红丝轻许。

系天涯、归梦绿罗裙,添两眉愁聚。

谁念补屋牵萝,卖珠回去,正袖薄天寒,风韵凄楚。

小蹙凌波铅泪滴,剪破湘云一缕。

向西窗、密约美人蕉,和影儿私语。

形式:

河渎神

密约水神祠。瓣香心事谁知。

绣幡同上小名儿,一双亲系干支。

萧萧暮雨芙蓉黑。越江犹认行迹。

潮没苏碑三尺,怨魂应始消得。

形式: 词牌: 河渎神

醉花阴.重九

归雁一声相识旧。嫩橘和霜剖。风景入秋悲。

恻恻新寒,况是秋深后。知道明年还健否。

且醉黄花酒。休说不须开。倘为看花,忆着离人瘦。

形式: 词牌: 醉花阴

偷声木兰花

平分一片蕉阴绿。相对妾身原似玉。细雨归帆。

临别啼珠忽满衫。断鸿双鲤曾无便。

惊喜竹西廊下见。记否檀奴。衣袖当时水墨图。

形式: 词牌: 偷声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