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望梅·中秋》由清代诗人顾贞观所作,描绘了中秋佳节月圆之夜的凄美景象与深沉思绪。
开篇“月中秋半”,以“月”字点题,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神秘的夜晚。接着,“正金波委地,绛霄层卷”,以“金波”形容月光如金色的波浪铺满大地,而“绛霄”则描绘天空如红色的云层,层次分明,营造出一种壮丽而又略带悲凉的氛围。
“唱可哀、空忆人间,记一曲宾云,桂亭双幔。”这一句通过回忆往昔的欢聚场景,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孤独处境的感慨。宾云、桂亭、双幔,这些意象充满了诗意,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温馨而遥远的故事。
“碧海青天,料今夜、夜凉应倦。”诗人想象着碧蓝的海面与青色的天空,在这中秋之夜,即使凉意袭人,也难以抵挡内心的疲惫。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又无言村杵,有泪边笳,不情邻管。”“村杵”、“边笳”、“邻管”分别代表了乡村、边疆和邻近的音乐,它们各自发出的声音,却无法传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一系列的意象,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寂静,更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追思十年游伴。叹吴山烟冷,广陵潮满。”诗人回想起与友人的十年游历,如今却只能独自面对吴山的寒烟与广陵的潮水,感叹时光流逝,友情难再。这种对比,更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
“把清光、比似元宵,问姮娥肯放。”诗人将中秋的月光与元宵节的灯火相比,向嫦娥询问是否愿意让这份光明永远延续。这一问,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也是对人生短暂、美好易逝的感慨。
“花灯轻换,瓜果前头,小列个、结璘香案。”在月光下,人们轻换花灯,摆放瓜果,设立香案,庆祝中秋。这一场景虽是人间的热闹,但与诗人心中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其内心的寂寞。
“怕佩声钗影,俱逐晓风零乱。”最后,诗人担心自己佩戴的饰品在晨风中零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终将消逝,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美丽与哀愁,以及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孤独处境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