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毅东方未明之砚歌为椒园先生作

残月晖晖,太白晱晱。

鸡三号,更五点,此时拜疏击大奄。

事成策汝功,不则同汝贬。

赵公遗砚有此铭,清词壮志使人感。

维时委鬼当朝立,国犹有人君可格。

先帝藐孤托老臣,臣心不转如此石。

一击不中岂天意,万死投荒属臣职。

馀年幸及大奸除,离石封侯那可得。

淹留无命待生还,异代宝之空手泽。

我生好古思古人,先生所蓄移我情。

开箧出砚大如手,水岩子石端溪坑。

溪回水合土性润,炎风瘴雨凝其精。

壮士斲山绝山脉,以池作月眼作根。

天生异物必有用,天启忠臣亲手铭。

满堂相顾毛发动,偪人英爽如平生。

犹馀故物在人世,古泽幽姿终不敝。

曾见苦心忧国时,百四十年悲旧事。

中夜㫄皇须发白,虚堂恍惚神灵至。

裂眦迸血濡墨书,石眼淋漓泪犹渍。

先生有道臣节完,进礼退义古所难。

孝思不负閒居拙,正气曾诛既死奸。

六经手注不知老,此研应归贤主人。

翻思梦里金精下,怪石兼疑列星化。

江城天际斗牛明,夜夜寒芒正交射。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汪中创作,名为《赵忠毅东方未明之砚歌为椒园先生作》,通过描述一块名为“东方未明”的砚台,展现了对赵忠毅(赵公)忠诚与英勇精神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历史人物的品质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精神的崇敬。

诗的开头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残月与太白星辉映,鸡鸣声与更鼓声交织,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氛围,暗示着即将发生的重要事件。接着,诗人通过“拜疏击大奄”这一情节,展现了赵忠毅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命运的决心与勇气。

“赵公遗砚有此铭”,通过一块砚台上的铭文,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赵忠毅忠诚与壮志的象征意义。铭文的“清词壮志”不仅指出了砚台本身的价值,也寓意着赵忠毅高尚的人格与坚定的信念。

接下来的段落中,诗人通过“委鬼当朝立”、“国犹有人君可格”等描述,展现了赵忠毅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形象。他与先帝之间的信任与忠诚,以及“臣心不转如此石”的比喻,都体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情与坚守。

“一击不中岂天意,万死投荒属臣职”,这两句诗表达了即使面对失败,赵忠毅也不放弃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展现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终,“馀年幸及大奸除”,意味着赵忠毅虽未能亲眼见证胜利,但他的忠诚与努力最终得到了实现。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这块砚台的描述,通过“水岩子石端溪坑”、“溪回水合土性润”等细节,展现了砚台的质地与自然之美。同时,诗人通过“壮士斲山绝山脉”、“以池作月眼作根”等描写,赋予了砚台以生命与力量的象征,进一步强化了赵忠毅英勇形象的表达。

最后,诗人感慨于这块砚台的“古泽幽姿终不敝”,以及它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情感价值,表达了对赵忠毅及其精神的深深敬仰。通过“曾见苦心忧国时”、“百四十年悲旧事”等叙述,诗人回顾了赵忠毅一生的奋斗与牺牲,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不仅赞美了赵忠毅的英勇与忠诚,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及其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敬仰。通过砚台这一载体,诗人成功地将历史、自然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曲对忠诚与牺牲精神的颂歌。

收录诗词(130)

汪中(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玉画叉歌为椒园先生作

先生少从外氏学,玉叉得自初白翁。

拊不留手泽可鉴,截肪之色形如弓。

下安桃竹强名杖,挂画取钱其用同。

当年操几迁书筴,日见摩挲太心剧。

百年阅历几人存,古器犹完亦足惜。

后生不及并世生,老辈风流略可识。

卷帘霜下夜钟鸣,罢酒传观醉默默。

回首袁花暮草生,得树楼空梦颜色。

江城星月照人寒,故物苍茫见手泽。

吁嗟乎双杖之铭亡其词,赤藤如铁今安归。

渭阳送后头如雪,尚咏琼瑰玉佩诗。

形式: 古风

悲落叶

悲落叶,落叶如转蓬。朝在嘉树上,暮归宿莽中。

华心向秋尽,无复怨西风。

风吹漂忽安所极,高高下下不可择。

春至复青青,青青非故枝。

同生一朝弃,终无相见时。

形式: 古风

答观鲁三首(其一)

崇兰泣秋渚,颢气澄幽越。

美人折其荣,光风坐怡悦。

繁霜一夜零,仰见浮云没。

良辰不寓赏,旷世情谁覈。

燕婉在一时,素心徒自结。

岁暮不可持,坐恐芳华歇。

形式: 古风

答观鲁三首(其二)

水波潜虬出,风逆翔鸿偃。

恣君耳目娱,神物逝已远。

素心谅不欺,忧至一朝践。

众女愧朱颜,孤美讵云免。

谦柔得自持,华色自难损。

日夕谢光荣,思君徒晼晚。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