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一一六)

三界无法,何处求心。何处有法,何处无心。

白云为盖,流水作琴。

谁是知音,一曲两曲无人会,惭愧惭愧。

父母所生口,终不向你道,雨过夜塘秋水深。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问答形式展开,充满了哲理与玄思。诗人以“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开篇,提出了一种超越常规思维的哲学观点,暗示在世间万物中寻找真理和内心的平静是不可能的,因为真理和内心的存在超越了有限的物质世界。

接着,“何处有法,何处无心”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指出法与心并非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而是贯穿于一切存在之中,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这种对法与心的描述,体现了禅宗对于宇宙本源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

“白云为盖,流水作琴”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脱的画面,白云象征着自由与纯洁,流水则代表了永恒与流动。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和谐的场景,暗示着心灵的平静与宇宙的和谐相融。

“谁是知音,一曲两曲无人会,惭愧惭愧”则表达了对真正理解与共鸣的渴望,以及在寻求这种理解过程中的孤独感。诗人似乎在说,即使是最美的音乐,也难以找到真正的知音来欣赏,这既是对禅宗境界的追求,也是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最后,“父母所生口,终不向你道,雨过夜塘秋水深”以一种含蓄的方式结束了这首诗。它提醒我们,尽管我们拥有表达的工具(如语言),但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往往难以言传,就像雨后的夜塘,虽然深邃,却难以直接描述其美丽。这句诗寓意深远,引人深思,强调了言语与真实体验之间的差距,以及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保持谦逊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关于存在、真理、心灵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追求理解与和谐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局限。

收录诗词(1648)

释居简(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一一七)

寿富如天圣嗣多。

海不扬波长熨帖,雨当指日肆滂沱。

火无就燥宜潜德,虏嗜残生必倒戈。

草木昆虫均化育,九州四海听讴歌。

形式: 偈颂 押[歌]韵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一一八)

老胡今日死日到,四海五天俱太平。

葱岭又寻归去路,看来只有业随身。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一一九)

家贼难防,家财必丧。只可错捉,不可错放。

形式: 偈颂 押[漾]韵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一二○)

枫落吴江欲冷时,一堂百衲败荷衣。

凭谁拨取炉中火,莫似沩山眼?痴。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