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赋(其二)

兴公赋天台,千字一何少。

岘山逢巧匠,笼络六诗了。

馀情到娘子,心动云缥缈。

彷佛山阿人,薜荔一身绕。

殷勤供泚笔,路转得龙沼。

应龙喜公来,嘘气纷雾杳。

忽然张盖起,知不受人扰。

诗成中有画,幽情杂荒窈。

从公虽一快,顾有和诗挠。

是事姑置之,归路迷日表。

安得永兹乐,彭铿尚为夭。

但愁归城中,念山令人老。

形式: 古风

翻译

兴公创作天台诗,一字千金何其少。
在岘山遇到技艺高超的诗人,他完成了六首诗篇。
对娘子的深情,如云般飘渺难以捉摸。
仿佛山中隐士,身披薜荔环绕。
他热情地提笔创作,行至龙沼边。
应龙因兴公的到来而欢喜,吐出的气息化作迷雾。
突然间,他的诗篇如同华盖升起,不愿被人打扰。
诗中蕴含画面,深沉的情感与荒野的静谧交织。
虽然一时畅快,但仍有和诗相扰。
此事暂且放下,归途已被夕阳迷惑。
如何能长久享受这种乐趣,人生短暂如彭铿般早逝。
只担心回到城中,思念山林让人老去。

注释

赋:创作。
千字:一字千金。
岘山:地名,古代著名文人聚集地。
笼络:完成,编纂。
娘子:古代对女性的尊称,可能指爱人或敬仰的女子。
泚笔:挥毫泼墨。
龙沼:龙潭,比喻诗才出众之处。
应龙:神话中的神龙,象征吉祥。
张盖:形容诗篇的华美展开。
归路:返回的路。
彭铿:形容声音响亮,此处暗指生命短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再赋(其二)》,通过对兴公赋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赞赏和对自然景色的向往。首句“千字一何少”表达了兴公作品虽字数不多,却意蕴深厚。接下来的“岘山逢巧匠,笼络六诗了”赞美了兴公的才华,能以寥寥几笔概括丰富的内容。

诗人将兴公的诗意延伸到“余情到娘子,心动云缥缈”,形象地比喻其文字如仙女般轻盈。随后,诗人想象自己仿佛山中隐士,被诗意所包围,“薜荔一身绕”,寓言自己沉醉于诗的世界。

“殷勤供泚笔,路转得龙沼”进一步描绘了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涌现,如同龙沼涌泉。兴公的到来让应龙也为之欢悦,他的诗作如雾气弥漫,令人神往。诗人感叹“诗成中有画,幽情杂荒窈”,认为兴公的诗富有画面感和深邃情感。

然而,尽管欣赏兴公的诗作是一大快事,诗人也意识到还有和诗相争的烦恼,“顾有和诗挠”。他暂且放下这些,迷失在归途的美景中,希望能长久享受这种乐趣。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山居生活的留恋,担心回归城市会失去这份宁静,感叹岁月匆匆,人生短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赞美兴公的诗才和山水间的创作氛围,展现了诗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再赋(其一)

堂堂李杜坛,谁敢蹑其址。

先生坐坛上,持钺令馀子。

由来文字伯,不但表奏伟。

高怀淡无嗜,寓兴或留此。

平生上林手,避谤淹二始。

登临意超然,笔落风雨似。

事异柳司马,辛苦记山水。

乐哉邦无事,那待猛政理。

驾言慰吾民,不愧城门轨。

看山笑邹湛,句外寄深旨。

岩树阅几客,尚馀尧时髓。

抚板歌公诗,未暇知馀事。

形式: 古风

同二子观取鱼于窦家池以钱得数斗置驿

闭户读书生白发,闲向村东看鱼穴。

曾随树影数圆波,铁面渔师肝肺别。

向来痴腹负此翁,只可买放莲溏中。

万事成亏等闲里,佗年此地费雷风。

形式: 古风

同左通老用陶潜还旧居韵

故园非无路,今已不念归。

秋入汉水白,叶脱行人悲。

东西与南北,欲往还觉非。

勿云去年事,兵火偶脱遗。

可怜竛竮影,残岁聊相依。

天涯一尊酒,细酌君勿催。

持觞望江山,路永悲身衰。

百感醉中起,清泪对君挥。

形式: 古风

同杨运干黄秀才村西买山药

潦缩田路宽,委蛇散腰脚。

胜日三枝杖,村西买山药。

岗峦相吞去,远木互前却。

天阴野水明,岁暮竹篱薄。

田翁领客意,发筐堆磊落。

玉质缃色裘,用世乃见缚。

屠门几许快,夜语寻幽约。

石鼎看云翻,门前北风恶。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