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灵象何人识,冥鸿有客思。
虚空无住著,矰缴枉劳施。
明月浮杯远,孤云振策迟。
万人看出处,示寂在京师。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蓝仁所作的《挽空无相四首(其二)》。诗中,诗人通过对“灵象”和“冥鸿”的描绘,寓言般地表达了对空无相之境的领悟。"灵象何人识"暗示了事物的神秘与难以捉摸,而"冥鸿有客思"则象征着超脱尘世的孤高情怀。"虚空无住著"进一步强调了万物皆空的本质,认为世间的一切执着都是徒劳的。"矰缴枉劳施"运用射鸟的典故,比喻人们对于世俗名利的追求如同白费心力。
"明月浮杯远"描绘出一种超然的景象,暗示诗人的心境如同明月般清澈,远离尘嚣。"孤云振策迟"则以孤云为意象,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不急不躁的态度。最后两句"万人看出处,示寂在京师"揭示了诗人的智慧和境界,他明白自己的觉悟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理解,静静地在京师中展示着内心的寂静。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深沉的哲理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空无相境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体验。
不详
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二十三年别,头颅故不同。
游方何处止,求相本来空。
法海龙应化,尘樊鹤在笼。
三生石上月,谁问牧牛童。
西山尘境外,水木本清虚。
自结诗书侣,长留仙佛居。
颠汪遗蜕后,狂李涅槃初。
重会知何日,衰颜岂待渠。
我老君长健,君贤我不能。
文宗曾子固,篆逼李阳冰。
几杖山林愿,门生月旦称。
邻州同景仰,争畏鹤书徵。
玉石何劳辨,兵农不必分。
异方投体魄,非罪及儿孙。
部伍年年定,饥寒处处闻。
荒田兼废屋,愁眼对秋原。